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第一名竟然在佛山?

2016-12-21 c2000

2016年12月16日,第七届建筑畅言网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终审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作为对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和中国建筑界的正能量与风向标。


经过评委深入研究与探讨、反复忖度与推敲,评选出第七届建筑畅言网中国十大丑陋建筑的最终结果,它们分别是:广东佛山新城文化中心“坊塔”建筑群、浙江杭州印摩中心(融创杭州印)、内蒙古鄂尔多斯图书馆、山东济南西站、浙江绍兴金沙·东方山水乐园建筑群、江苏无锡阳光100国际新城、河南郑州西亚斯国际学院建筑群、广西南宁迪拜七星酒店、山东滨州惠民县图书馆、四川成都清水河大桥。


评委专家签字确认


NO.1  广东佛山新城文化中心“坊塔”建筑群


NO.2  浙江杭州印摩中心(融创杭州印)


NO.3  内蒙古鄂尔多斯图书馆


NO.4  山东济南西站


NO.5  浙江绍兴金沙·东方山水乐园建筑群


NO.6  江苏无锡阳光100国际新城



NO.7  河南郑州西亚斯国际学院建筑群


NO.8  广西南宁迪拜七星酒店


NO.9  山东滨州惠民县图书馆


NO.10  四川成都清水河大桥


  本届终审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著名建筑评论家王明贤,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著名建筑评论家顾孟潮,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资深总建筑师、著名建筑师布正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评论家周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著名建筑师曹晓昕,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顾振清,著名文化批评家周文翰等业界权威专家参照事先制定好的评选标准。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活动在社会大众和业内专家的关注与支持下,已成为大家聚焦和探讨建筑文化的前沿阵地。从历届评选结果中我们看到,山寨模仿、简单粗暴的建筑象形正在逐渐减少;大家从早期比较关注建造、功能、设计理念上的粗制滥造,转变为关注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但同时,盲目媚外而不顾建筑本体价值的夸张异形建筑,充斥着膨胀的权力欲望以及商业拜金心态等扭曲价值观的建筑仍大行其道。丑陋建筑的做张做势,需要我们持续通过“审丑”的视角和舆论监督,促使其参与者能够反思、警醒,重新认知和弘扬优秀建筑文化。


  如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已郁郁葱葱地走过了七载光阴,杜绝丑陋建筑产生,促进行业发展,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目的和初衷。未来,我们仍将努力通过活动所引发的社会监督和行业研究效应,揭露丑陋建筑的本源和成因,遏制那些违背建筑功能、挑战审美底线、挥霍社会财富的建筑出现,在捍卫和培育优秀建筑文化沃土的过程中,与大家共同维护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佛山“纺城”相关

(滚动阅读)


佛山“坊城”七年史

博物馆遇轻轨玩“盒子”变戏法

2015-05-07 08:08:43 来源:南方都市报


“坊城”七年生长史

  过去的一周,佛山未来地标“坊塔”主体工程已经成功封顶,作为整个佛山文化综合体的灵魂,它将与其东侧的世纪莲体育中心交相呼应,共同在东平河岸形成两个支点,为这座古城支撑起一条崭新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天际线。


  在完成担纲整座城市新地标的同时,坊塔的封顶还意味着从2008年起始的由七座场馆构建的文化综合体规划正全面铺开。目前,除了还未修建的佛山市博物馆,其他六馆均已成型,它们正以一种多元复合的优美姿态构建起一座制造业之都的“文化之坊”。作为佛山城市中轴线南边最耀眼的一颗星子,佛山新城有太多足以令佛山人咋舌惊叹之美,而“坊城”正为这种美添加了最具人文气息的注脚。

  在坊塔封顶的这个关键节点,南都记者采访多位佛山新城文化综合体项目部负责人、资深规划专家,听他们讲述这些年规划和建设的故事。


4月30日下午,电焊工李波蹲在一百多米高的坊塔上焊接钢构。


  诞生 错位发展的文商综合体

  佛山大剧院 座位不求多

  尽管现在的坊塔还包裹着脚手架,在它的右侧,已有一座1200个席位的大剧院正在钢筋和水泥间悄然成型。在佛山新城开发建设公司项目部工作的黄小蓓告诉记者,佛山大剧院的定位花费了他们不少心血。广州歌剧院的座位是1800个,国家大剧院则是2400个,在综合考量了佛山城市承载能力之后,他们将大剧院定位为中型剧院,设座1200个。“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多番论证,征求了国内一流剧院例如浙江舞台院、深圳大剧院的各种意见,决定将来以歌舞表演为主。”新的大剧院的声场反射频率是1.4秒到1.6秒(达到专业室内音乐会要求),配以精心设计的墙壁材质、非毛坯材料以及特定的座椅角度,将为佛山人民奉上一场完美的新年音乐会飨宴。


  除去这座在坊塔内部酝酿生长的佛山大剧院,坊城的其他建筑也正在以拔节的速度凸显:今年即将投入使用的青少年宫与科学馆、已在运营的新图书馆、即将落成的佛山最大实体书店……一位资深房产中介这样向他的客户推销新城:“这里配套齐全,大人小孩想要的,休闲娱乐、文教科普,什么都有了。”


  文化中心 不和广州比大 但要更好

  追溯源头,坊城起始于2008年的一场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在当时市委市政府决策下,决定兴建一座主打岭南文化的新型文化中心,以此来弥补佛山经济体量与文化厚度不匹配的现状。“当时主要就是八字方针‘东文西商 资源共享’,定位就是打造佛山的市级文化标杆,辐射整个珠三角。”黄小蓓这样告诉南都记者,她如今的职务是佛山新城文化中心项目部副部长,但她在新城的时间还没有坊城历史长,“我2009年来到新城,这个项目2008年就启动了。”


  时任佛山市规划局副局长的何小坚称,在2006年之后佛山新城的规划检讨里,已慢慢对新城的功能不断完善,“当时承接的几大功能就是:佛山市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发展区、公共服务配套区。”之所以将文化综合体放置在东平河畔,则是取经自广州的创意,“但我们觉得离广州那么近,那时候就提到错位发展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文化中心,不可能跟广州比大,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更好?以人为本。从这个方面来思考,我们从商业Mall得到一个启发。”何小坚多次强调,坊城是一座满足了男女老少、各种人群所需的集约型综合体,“好多家长带小孩子来科技馆、少年宫,家长没地方去。这种文化项目能不能集约起来呢?市民最好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男女老幼白天黑夜总能找到文化需求。”


  当博物馆遭遇轻轨 看“盒子”变戏法

  揭秘各馆设计变化,专家提醒:再造“珠江新城”不可太乐观

  坊城,顾名思义,以坊为城。坊,又叫里,或称坊里,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单位。唐人苏鄂在《苏氏演义》中指出,“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佛山坊城的两重含义正取自于此:外延指方形的城,内在指一个一个独立的文化单位。佛山“坊城”的“盒子戏法”,既有集约组合,又有腾挪位移。比如,即将开建的市博物馆就和城轨建设数次“博弈”。现在,“坊城”这座佛山文化航母静候竣工,而关于它与广州珠江新城的对比、争议,还在继续。


坊塔工地,工人正准备将施工设备起吊至100多米的塔顶。


  脱胎 以坊为城

  最初设计 九馆一中心

  2008年6月26日,在佛山新城管委会与当时的佛山市规划局联合组织下,一场关于佛山未来公共文化综合体的建筑方案国际竞赛就此展开,经过56进8、8进4、4进2的数轮竞争,2009年5月18日,正式确定由英国A R U P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与丹麦H LA联合体联合设计的“坊城”成为最终方案。南都记者在《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公告》里看到,这份公告里提到总工程总投资需20亿元人民币以上,设置九馆一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档案馆、城市建设档案馆、房产档案馆、规划建设展馆、艺术馆、书城。


  这份最早的公告里并没有提及今天坊塔内的两座展馆:佛山大剧院和城市展馆,但“坊塔”的概念那时就已经烙在了坊城身上。彼时,在各路商业大鳄的夹击之下,佛山市政府已经意识到东平河畔需要一条新的天际线,同时要用来控制商业的比重。黄小蓓告诉记者:“因为用地指标达不到世纪莲那种体量,最后选取了用‘坊’这种形式来做文章。”


  有一种说法,曾经的坊城内各个场馆也同样以“坊”为名来呼应坊城的概念,比如集建坊、童趣坊,但是后来官方觉得这些名字不利于市民辨认,才取消了这些寓意。站在六十多米的坊塔中层,南都记者能清晰地看到周围的各个建筑匀称地分布在坊塔周边,犹如棋盘上错落有致的棋子,而这些建筑无一例外都是设计成方形的外观,只是在表皮上各有特色,或以佛山著名剪纸为素材、或以岭南传统蚝壳为建筑肌理,诗词入景、内涵入墙。


  坊塔为龙头 最后定七馆

  由于具体规划等原因,当年最初的九馆一中心如今已变成了七馆,即坊塔(含佛山城市展览馆、佛山大剧院等)、青少年宫与科学馆、艺术村、图书馆、档案中心(含市档案馆、城建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黄小蓓认为这样的调整,让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被拉近了。“它们的关系,就是多元复合、对立又统一的,每一个‘盒子’可以穿插独立成不同的意味,并在一起的时候又是另一种韵味。”她亲昵地称呼每一个场馆为“盒子”,并将坊城的概念浓缩为“盒子戏法”,“只不过当年可能是5个‘盒子’,后来变成4个‘盒子’,变化主要还是规划局给的用地原因,建设团队要不断地去调整。”在整座坊城里,统一、集约的概念被不断使用,例如青少年宫和科技馆就共同使用一座场馆,共享一个大堂和报告厅。


  雏形 一场浩大的“家庭非毛坯”

  地铁可能带来“振动污染”

  对于整个坊城的建设,黄小蓓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场大型的“家庭非毛坯”,只不过规模上要扩大几百倍,“要说困难的话,应该就是有许多的细节要不断地推敲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坊城的任何一处改动都足以“牵一发动全身”。


  目前正在等待动工的佛山市博物馆正是这场非毛坯中的一个意外。在未来的规划当中,佛山新城将拥有四条交通轨道线,包括广佛江珠城际轨道、佛山市地铁3号线、广佛线二期和广佛环线。这四条轨道交通线,将串起新城的血液动脉,不断地将人气输送至此,带动起新城各个公共项目的发展。但让黄小蓓和同样为佛山新城文化中心项目部副部长的肖名辉没有想到的是,结果“成也萧何败萧何”。


  “广佛江珠城际轨道的线位正好压在博物馆原来规划的位置,馆内一些珍贵的文物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一直都在跟省轨道办协调,等待他们确定最后的位置,我们退后50米,尽量避免受到震动影响。”黄小蓓告诉记者,在城市高频度开发的现在,类似的“振动污染”并不少见。根据北京交通大学一篇研究地铁振动对博物馆影响的论文,铁路重载列车在北京东郊环形试验线上试运行时,由于25吨的重列车运行,地面较大振动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而根据铁路部门的实测,在离线路中心线30米距离范围内的附近地面的振动可达80D

B,这几乎是一个办公室白天能发出的最嘈杂的声响。成都地铁2号线天府广场车站附近也规划了成都博物馆,其中文物库房与地铁最近处不足20米,如果减振措施不当,珍贵文物随时可能受到影响。


佛山新城文化综合体“坊城”效果图


  最新方案:博物馆离轻轨50米

  “成都那边告诉我们,他们在博物馆下面已经加了双层的大的橡胶垫,目前已经投入了12个亿,但是还没有完全搞定。”黄小蓓这样说道。穿过佛山新城的广佛江珠城际轻轨,起于广州车陂站,途经广州、佛山、江门、珠海4个城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广珠交通走廊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重要的交通线路,坊城项目部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协商。据黄、肖两人回忆,由于广佛江珠线工程浩大,涉及范围广,线路经常变动,“我们2014年下半年拿到的线路位置,和今年博物馆建筑团队拿到的又不一样,差了0 .5米。尽管只是0 .5米,但是这些对博物馆来说都会引起‘蝴蝶效应’。”


  除去和轨道部门协商,坊城项目部内部也为博物馆作了不少“功课”,他们请来国内多家知名研究振动的团队,将博物馆位置退让到离轻轨50米左右的位置,并且计划在展柜的末端加上避振装置。提及这些细节,黄小蓓的心情始终“忐忑”,不过她也告诉记者,现在轻轨位置基本确定,施工方已经开始挖下基坑,博物馆的建设也可以提上日程。


  未来 “人气”之争

  新城建设者:充满信心

  即便是身为国内一线城市的广州,也不可避免地被许多人称为“文化沙漠”,不少人曾吐槽它有贵过国家大剧院的票价,却没有几场像样且卖座的演出。毗邻广州的佛山,去塑造这样的一个大型文化综合体,七个场馆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广州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四大文化建筑,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立志辐射珠三角的文化地标,是否有驱动它繁荣的人气养料?


  肖名辉对此持乐观态度,他用了一组数据来说明自己对坊城未来的信心。“因为原来的佛山图书馆在祖庙,搬来新城之后我们预估在日均5000人次。但是开馆那天到场的就有2万人,之后的日均人流量是1万左右。”他认为,这正是佛山人对文化魅力的认可。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实证则是,老青少年宫原本一年招生人次只在5000人左右,在新城重新规划使用之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到1万人。


  现任佛山新城管委会副主任的何小坚对记者多次提起,坊城的立意之本就是“让政府的归政府,商业的归商业”,一些商业化的操作还是让外部力量来推动更好。他认为,星曜101、书城等项目的加入能让坊城更加具有活力,让其从文化领域的一种独唱变为文商结合的更高层次的合唱。


  城市规划专家:短期难成气候

  但并非每个人都像黄、肖、何三人这样对坊城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曾任广州2003年版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的负责人,在他眼里的坊城未来之路还需多加锤炼。“坊城是位于佛山市域几何中心的市级文化中心,选址于此是用包括体育中心、媒体中心等一批公共项目带动新城土地开发,构筑佛山C B D。结果由于处于佛山中心城市边缘、广佛一体化外缘,新C B D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形成,这批市级公共项目就显得多少有点尴尬。”


  记者了解到,广佛线二期和广佛环线将于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通车、广佛肇城际轨道将于2015年6月竣工、佛山地铁3号线也将在2020年试运营。在规划的蓝图里,这四条轨道交通项目连接交会后,将以佛山新城为圆点,形成珠三角一小时都会圈,佛山新城也将担负起大佛山与其他城市联系的门户作用。这样的地缘优势令不少人觉得人气问题并不值得担忧。但袁奇峰对这种交通带动新城、以文化内涵来消解区位的边缘化的看法则是“有机会不确定”。而对于坊城的未来发展前景,他给出的评价则是“没问题,因为没选择”。他告诉南都记者,作为佛山市政府规划的未来大型文化中心,后者在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商具有唯一性,但是市场前景还是堪忧,在他看来,在大广佛同城的背景下再造一个“珠江新城”可能过于乐观。


  穹顶之下,矗立在坊城中心的坊塔骨节分明,它在过去7年里拔节生长,承载这座城市154米高的梦想。它的封顶,开拓出一个佛山人新愿景实现的空间,也再次激活了曾伴随整座新城的疑问和生命力。坊城未来将为佛山人勾画出怎样一个可享用的文化空间,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脱胎于城市创新的基因永不会湮灭。


  工作在百米高空 并非吹吹风咁简单

  在全是钢材的坊塔建筑中,电焊工与塔吊工,这两类筑梦者,是工程的主力军之一。而在百米高空工作起来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在坊塔的电焊工李波和塔吊工杨兴彦夫妻的口中,他们是这样描述的:爬上百米之巅,“一览众城小”的感觉确实棒,但无暇顾及风景的他们,承受更多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劳累。


  高空电焊工

  负重30公斤 高空“玩杂耍”

  几乎全是钢结构的坊塔项目,用钢量达到近14000吨,是巴黎埃菲尔铁塔重量的两倍。主塔楼达到153.6米的高度,是佛山最高的钢结构建筑。


  有风不能吹 忍住高温煎熬

  32岁的电焊工李波,就是在这样的高空环境下作业。“有风,那你得多注意安全。”远在河南南阳家里的妻子叮嘱,挂了电话之后,李波坐上升降机,走上主塔最顶端,放眼望去,佛山新城的中轴线穿过远方,红白相间的东平大桥像玩具一样大小。连接好电源线,李波提着20多公斤重的电焊丝,迈开娴熟的步伐,横走在一根根高空钢板上。


  在他耳边,当天三四级的风正刮过。他把绑在身上的安全绳上的双钩系好。“风吹来自然是凉爽,但我的工作不能有风。”已是满身大汗的李波,搬来几块挡风板,把要电焊的地方围了一圈,防止风吹进去,他则蹲坐在里面开始一天的工作。


  “焊接不能有风,这会对焊接质量有影响,严重的,会在焊接中出现气孔,直接埋下安全隐患。”他拿起尖嘴钳,拔出焊丝,“下雨的时候,焊丝的电机也是转不了,得用东西盖住机头,走一处搬一处。”李波拿起面罩,焊丝与钢板接触,火花四起,一股强光下,零星的火星飞溅到他那厚重的劳保衣上。

  随着几百摄氏度的高温瞬间骤起,李波戴着耐高温的手套,也已经磨得不成样子;为了防止火星飞溅伤破鞋子,他的鞋子处也补上了一块耐高温的皮具。像一个包裹严实的“襁褓娃娃”,有时在烈日4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几乎焊接一处,就是一身的大汗。


  挂着护身符 绝不能“恐高”

  在李波的印象中,他参加的第一次高空电焊是在深圳保安机场,但那时的高空并没如此之高,之后的六七年,他到全国各地焊接各种城市地标。因为喜欢电焊,技术过硬,李波在今年春节时,第一次来到佛山新城。

  高空作业,需要极好的心理素质,其中一个就是不能恐高。面对每天如“杂耍般”地行走在一根根钢板上,全身装备30多公斤重。李波淡然一笑,他说,“恐高?习惯了就好。”

  虽然口头说着习惯了就好,但在李波的脖子上,一直挂着妻子送的一块雕刻观音菩萨的南阳玉石,用红色的绳子系住,这是妻子特意送他的,就是让他在高空中能平安无事。

  据中建三局坊塔项目刘威书记称,自坊塔封顶之后,还有近20名电焊工负责后续收尾工作,而在这之前,坊塔工程涉及的工种,就达几二十个之多,而电焊工是其中最重要的工种之一。


  高空塔吊工

  夫妻隔空对望 搭档上班

  在坊塔项目中,主塔楼所有方体的结构部分均由斜向钢柱组成,其中最重的单榀钢结构构件重约53吨。能把这些钢材运送上去并安装好的,靠的就是工地的塔吊工。

  丈夫开机器 妻子当指挥

  开塔吊机10年之久的杨兴彦师傅,他每天要在高约200米的塔吊最高处,操控塔吊机器,负责起重建筑材料,安装钢板等。而与他搭档的,则是距离200米,在地上拿着对讲机的妻子黄菊英。妻子是一名塔吊指挥员,一有东西下降和吊起,黄菊英则抬头,用对讲机指挥降落位置。在塔吊上70米的长臂上,安装了一个可向前和向后滑动的小车,用来前伸和后缩以确定起重材料的降落位置。


  在每一天上班时,夫妻两人得高度集中注意力。由于升降机不能到达塔吊顶端,杨兴彦还得再爬80米的高度,才能到达不到一平米的控制室,里面配备了空调,风扇,还有测量风速的仪器。


  在5月1日上午,杨兴彦坐在控制室内,他俯瞰着整个佛山新城,天气好的时候,他还能惊喜地看见广州西塔。杨是第一次在如此高的控制室上班,而以前他开的最高的塔吊机,也就几十米而已。在稍微摇晃的控制室内,他说,当风力超过6级,雨水达到中雨时,塔吊机受影响较大,此时必须停工。

  “再下一点!对!停。”“小车后一点!起!”在杨兴彦耳边,地下面感觉如蚂蚁大小身影的妻子在一边指挥,一边用四川广元的家乡话指挥着杨兴彦。


  而一整天工作下来,他们最多的也就这几句话,有时手机响起,家里有事情,在地上的妻子也是不敢多说一句与工作无关的。大部分的时间,黄菊英则是抬头仰望,而杨兴彦则高度集中注意力,摆转吊车长臂,起重,下降,几乎精确到厘米的位置。


  为了丈夫 几十岁还考指挥员

  如今和妻子搭档上班,杨兴彦感觉这是一份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与妻子的默契配合,在面对坊塔单榀桁架超重超高、方体立面整体悬挑跨度大等难度起重施工时,他都能出色完成。


  在五六年前,妻子黄菊英还在工地开塔车,负责工地升降机的工作。去年2月份来坊塔项目前,黄菊英去考了塔吊指挥员。之后夫妻便开始搭档上班,一个工程完结,到下一个工程去,默契的配合,让工作变得轻松起来。在他们看来,再高的建筑无非就是一点一滴从地基开始。






要参与并发现更多精彩讨论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