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刀为笔!在方寸间雕出大千世界

广州青年
2024-09-0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篇收录在初中课本中的《核舟记》正是出自明末著名散文家魏学洢之手,文中将明代工匠王叔远用橄榄核创作的苏东坡游赤壁作了详细的描述。因为是古文,而且没有实物配图,读者脑海对于作品的认知就会显得十分抽象。


而有这么一位“80后”小伙,曾凭借这精湛的技艺再现了《核舟记》里的描述,他就是出生在榄雕世家的广州榄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



从父亲的工作台走向自己的工作台


曾宪鹏是地道的“广州仔”,从小就在父亲做榄雕的工作台旁长大,他的父亲曾昭鸿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核雕(广州模雕)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对于榄雕似乎有着天然的喜爱,在中学的时候就向父亲学习榄雕技艺,目前已经在榄雕艺术道路上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并且走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创作之路。


曾宪鹏和父亲曾昭鸿交流技艺心得


在父亲身上,曾宪鹏学到了坚持。“榄雕不仅是用手去做,还要用心去做,择一事终一生。”在这个呼唤匠人归来的时代,曾宪鹏认为,不管是从事非遗传承还是传统技艺,都需要工匠精神。


在他的理解里,工匠精神首先就是埋头苦干,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曾宪鹏的工匠精神让他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获得众多奖项,作品也多次被各级艺术馆收藏。其中包括:《七郎八虎镇三关》获得首届广东省非遗创意大赛金奖、代表作《中华乐韵》《金玉满堂》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曾宪鹏在制作榄雕

守正创新,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榄雕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宝藏,如何在守住“宝藏”的同时还能让它与时俱进,是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曾宪鹏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光有传统技艺还不够,要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进行改进优化,使之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广州榄雕,曾宪鹏编著、出版了书籍《广州榄雕》《榄雕》,弥补了广州榄雕在资料记录、技艺教材等方面的缺失。


此外,他还于海珠区晓港公园的传承基地设立专门的榄雕传承、研学场所,通过开设榄雕传承班、“非遗进校园”活动、讲座等形式,先后培养学生数百人。近年还组建了榄雕传承师资团队,分别在近10所中小学开设榄雕固定课程,传授广州榄雕技艺。


海珠区实验小学的榄雕教授课堂


海珠区实验小学非遗综合实践室


曾宪鹏认为,不管是多么优秀的文化,都需要人去传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其中一个节点,如果节点消失了,河流就会出现断层。当断层出现后,再想接上可能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接上了,其中的一些精华也可能会失传。”曾宪鹏说。


跨界融合:非遗“活”起来,才能传下去


在市场化大背景下,作为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曾宪鹏从2019年末就对榄雕技艺进行升华,提出了“榄有文化”的概念,期望将乌榄通过跨界融合、横向开发等方式进行活化利用,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



曾宪鹏开拓了“榄文化”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榄肉粽子、榄仁月饼、榄香皂、榄香薰等产品,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了诸如耳坠、项链、U盘等实用型的创新工艺品,将年轻人喜爱的动漫等元素与榄雕结合,让更多的人能更容易接受榄雕,使其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普通市民的家庭。


《广府妙语》 (曾宪鹏)


如今的广州榄雕既是手工艺,更是艺术,是技艺传承的审美寄托。曾宪鹏表示,会立足自身的工作岗位,在青年当中更好地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抵受外来的文化侵略。通过传播榄雕文化,在青年的心中树立工匠精神,教会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要用心去做。




编辑 | 青年君来源 | 广州青年(ID:gz_gqt)综合整理自南方+客户端、广州海珠发布、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海珠沙园合作、投稿 | gzqntg@163.com转载请注明 | 广州青年

“00后”用代码敲出世界冠军

17岁广州短跑新星再夺冠!一年六破全国少年纪录

“从小我就有个英雄梦”



点个,点亮,让更多人知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