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忆十几年前“华大法学论坛”的创办过程

2015-12-18 吴情树 清源论法

回忆十几年前“华大法学论坛”的创办过程

自从1995年上大学以来,我估计听过各类讲座(包括法学)不下两百场,在这两百多场的演讲中,我听得最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莫过于聆听贺卫方教授的演讲,甚至可以毫无夸张地说,贺老师的演讲是我聆听过演讲中最好的,而不是之一。他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范、口若悬河的口才无不征服现场的听众,让现场的观众陶醉在他的演讲世界中。

法学院有一段时间一直没有院长,整个法学院群龙无首(我们书记经常交代我去找人来当院长,但我认识交往的教授中,要么不来,要么太年轻),一直没有人可以出来好好组织一下学术活动,整个学院一年来就举办过两次像样的学术讲座(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李浩教授和刘敏教授的讲座),没有任何学术气氛,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甚至可以说,没有学术讲座,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学生了。他们来这里,除了上课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可以聆听学术大家的演讲,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不能被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无法得到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无法得到熏陶,为此,我经常忧心忡忡,时常告诫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听听看看网络上一些学术大家的演讲视频(如,贺卫方教授的演讲视频,张明楷教授的演讲视频等,甚至包括中国大学公开课视频系列视频),或者多阅读一些演讲录音实录,或者看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家演讲录系列,以过一把干瘾,了解一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和法治动态,弥补没有学术讲座的缺憾,俗话说:“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聆听一场讲座胜过读大家读了几年的书,因为每一次演讲都是演讲者思想的高度浓缩,都是各种思潮和观点的大汇总。

记得2003年刚来华大任教不久,发现法学院一整年没有举办过任何学术讲座,这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形成强烈的反差。我在人大法学院读书的时候,时常能够听到来自国际和国内,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一些法学家、律师、法官、检察官的演讲(顺便提一下,我在人大,还听过谷开来律师的演讲,记得当时她身穿一身黄色的衣服,显得很高贵,很有气质),有时候,演讲太多了,听得都乏味了,没有人愿意去,学院还特别交代各个班级同学要去听。因此,来华大任教后,我就觉得特别不适应。

为此,我和同时来这里任教的其他两位老师陈慰星、骆旭旭(他们均来自厦门大学法学院的硕士)商量,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如何增加法学院的学术气氛,并向当时法学院领导汇报,准备创办“华侨大学法学论坛”,领导很同意,很支持。

有了领导的支持,我们就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聘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讲学,尤其是充分利用厦门大学法学院丰富的学术资源,与他们建立一种互通有无的联系,只要他们有请到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的专家学者,一定要通知我们,我们也请他们来演讲,相反,我们如果请到了人,也通知他们(事实上,大多是他们通知我们)。在2004年——2005年近两年的时间内,我们举办了几十次法学论坛,大多保证两星期举办一次,学术讲座之频繁,学生都很高兴,很收益,我们三位年轻老师还被学生爱称为“法学院三剑客”。但领导却很担忧,甚至有一次还问我,频率是不是太高了,没有多少钱了。

2006年,我结婚了,2007年,我读博士,其他老师也相继去攻读博士,结婚,再后来,我有了孩子,其他一位老师也有了孩子,另外一位老师去读博士后,出国留学。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对法学论坛的支持热度不断降低。期间,王敏远研究员、张绍彦研究员先后来当我们院长后,也举办过一些学术讲座。

在法学论坛创办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徐国栋教授和贺卫方教授,正是他们的到来,真正提升了法学论坛的品位,扩大了法学论坛在华大的影响力。在创办初期(2004年上半年),我自己到厦大罗马法研究所徐老师办公室邀请他来演讲,徐老师特别爽快地答应我,并与我约定了时间。那天,我自己让学校的车拉着去厦门大学请徐老师过来。那一次论坛是我们第一次聘请到全国的知名学者来演讲。

遗憾的是,由于对学术演讲的行情不了解,举办法学论坛的经验不足,最后才给徐老师区区1500元,我至今都感到很对不起徐老师,再也不敢去聘请他来演讲(福建这个地方,总体而言,似乎对知识尊重不够,对专家、学者尊重不够识,许多教师的课酬非常低,还不如湖南、湖北,帝都之外,这两个省的法学教育搞得很好,这与舍得花钱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教授一般才给2000-3000元,副教授1000元,这么低的课酬对专家学者也没有多大吸引力。事实上,我现在出去演讲,一次也才1000元,有时候2000元,3000元,最高拿过5千元。前几年,没有评副教授之前,我也拿过200元、300元、500元,评了副教授才涨到1000元,福建这个地方课酬很低的现象在徐老师的演讲录一书中有所提及)。但徐老师也不介意,我送走他之后,特别交代他,如果老贺有来厦门大学,一定要通知我,我们一定要请他过来演讲,徐老师很乐意帮我们推荐介绍。

2004年底,当时法学论坛刚创办不久,我就和陈慰星老师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邀请贺卫方来演讲,那就证明我们法学论坛创办得很成功。”没有想到,过后不久,机会来了,贺卫方老师刚好到厦门大学法学院讲学。事实上,此前,我曾邀请过徐国栋教授来我校演讲过,当时,我就告诉徐老师说,您和贺老师是同学,什么时候你们邀请到了贺老师,记得和我们联系,我们一定请他到我们法学院演讲。徐老师真是好啊,在他们请到贺老师演讲后,马上发电子邮件和我联系,告诉我此事。记得当时得知这个信息时激动得睡不着,一直在想象着贺老师到来演讲的场景。


(看看十一年前的我和陈慰星,中间是贺卫方和徐国栋两位教授)

我将这个事情汇报给法学院的领导后,马上开始策划宣传本次讲座。记得当时徐老师告诉我说,贺老师在厦门大学讲的是判例制度,我问他说,来华大是不是演讲同一个主题,他当时咨询了贺老师后,回信告诉我说,贺老师在我们法学院演讲的题目是《职业化导向的法律教育》。


(我和陈慰星陪同贺老师参观泉州的5A级景区老君岩)

记得那天( 20041210日晚)的演讲,法学院整个模拟法庭到处都是人,不仅没有座位,还有许多同学坐在地板上,由于我和慰星要陪贺老师而只能与贺老师一起前来,因此,我俩自己都没有座位,只能铺一张报纸,坐在讲台下的地板上听。尽管如此坐在地板不是很舒服,但还是听得很陶醉和投入。


(这是当时讲座现场,主持者为时任院长邹立刚教授,注意看,我两个同事兰仁迅、黄奇中两位老师在门边听讲座,其中,兰老师还是站着听,那一次邹院长的主持很成功,当时的场面真是令人难忘!)

在演讲之前,我安排学生一定要讲贺老师的演讲进行录音,并整理出文字稿件,以便今后编辑法学论丛能够用得着,当时我还嘱咐我两位负责整理演讲的学生,一定要原原本本把他的演讲记录下来,包括其中的掌声、笑声等。过后不久,学生把整理稿件发给我看,我初步统计了那天演讲中所爆发的掌声、笑声共有110多处左右,在近三个小时180分钟的演讲中,贺老师的演讲竟然能够获得这么多的掌声、笑声,也就是说,平均一分多钟就有一次掌声或者笑声,这样的演讲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相信聆听过贺老师演讲的网友也可证实这一点。

贺老师的这篇演讲稿已经基本上(因为其中的自由提问阶段涉及的问题和回答都比较敏感而无奈被编辑删掉)完整被收入了我们这一次编辑的《华侨大学法学论丛》第2卷当中,说来非常的不容易啊。因为,在此之前,我们这一卷的法学论丛本来要由某个出版社出版,但是当那个出版社的领导看到有贺老师的文章之后,马上说,要么不出版,要么删掉贺老师的演讲了,我们法学院的领导不同意,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不如换一家出版社,所以,才有第二卷的《法学论丛》,也才拖到2009年才出版发行。

贺老师说,在北大历任校长中,他最喜欢的是蔡元培和胡适,而这两位校长都是以自由主义理念著称,贺老师的身上始终流动着一股不灭的自由主义的理念,是北大精神的代表和传承,他就如蔡校长和胡校长一样,值得我们每人敬佩!我很喜欢贺老师的讲座!

2012-05-25

补记:20151128日,华侨大学法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嘉庚纪念堂观众厅举行,包括在校师生有一千多人参加了庆典,这一次院庆举办得很成功,扩大了法学院的影响力。

一年多前,为了筹备院庆,我也给院长许少波教授建议,我们可以在“法学论坛”的基础之上,筹办一个院庆系列学术活动之“法学名家讲坛”,并把每一讲的内容录音下来,让学生帮忙负责整理出来,等我们院庆的时候,可以结集出版一本书,以向华侨大学法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献礼,也是送给嘉宾、校友一份很好的礼物,我也可以帮忙请刑法学界的一些名家来讲座,许院长很同意我的建议,并马上组织实施。经过各方努力,我们“法学名家讲坛”第一期邀请到了刑法学界的领军人物张明楷教授。此后,法学院领导、老师相继邀请了法学界的一些名家来讲座,先后共举办了十一次法学名家讲坛,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了法学院的学术气氛,也提升了法学院的影响力。其中,有一讲是武汉大学柯坚教授的讲座,当时没有交代组织好,于是,没有现场录音,也就没能将其讲座录音整理稿编入《法治的布道者——法学名家华园讲演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很遗憾!还有一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华侨大学法学院前前任院长王敏远教授,这是院庆系列活动中“法学名家讲坛”的最后一讲,由于王老师是在院庆的前一天来讲,也就难以编入这本书了。不过,希望我们法学院以后如果请到法学名家来讲座,能够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负责录音和整理,并形成一个常态机制,以后出版《华侨大学法学论丛》可以使用。

2015/12/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