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社工的[1.0/2.0/3.0版本]的迭代过程 | 社工漫谈

2017-05-07 楊煌 社工客

出品|社工客

作者|楊煌


社工客专栏[社工漫谈]特邀作者

广州优公益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楊煌(WeChat:antyyoung),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13年1月加入社工行业,在一线服务岗位工作三年,现任广州优公益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项目官员(助理研究员),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及项目研发工作,参与项目有:《落脚城市的孩子--流动儿童服务模式实践研究》、《拆解枷锁--家庭暴力案例集》、《反家庭暴力工作指引》、《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指导手册》、《越秀区居民议事规则专题研究》、《关于优化南沙时间银行运营发展的专题研究》、《关于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新城新区的社会工作--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等专题研究项目。


第一次听到“迭代”这个词,我想到的是平时使用的APP,它们会隔三差五地给我发来提示“有新版本啦”。对于一款科技产品而言,它需要通过不断循环的迭代更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留住用户。我想,社工不也是如此嘛,唯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地服务,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服务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自进入社工行业后,分别经历了楊社工1.0(社工助理)、楊社工2.0(一线社工)、楊社工3.0(小组长)和楊社工4.0(研究咨询岗)四个产品迭代阶段,本文将结合部分案例内容,浅析社工的自我迭代过程。


社工1.0:站在风口,猪会飞

2011年,雷军(小米创始人)发了一条微博:创业要大成,一定要找到能让猪飞上天的台风口。当互联网产业在2013年迎来爆发,似乎套一个“互联网+”的概念,就可以成功,很多创业者都认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站在风口,猪真的能飞起来”。对于社工而言,有没有这种台风口呢,我认为,有!虽然很多资深社工自嘲“过去读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但留下来的人,的确在前些年迎来了社会工作的风口(虽然这个风比较小),有社工专业背景的同工可以成立社工机构,并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优惠政策,以广州市为例,政府通过向社工机构购买家庭综合服务(以下简称“家综”),一下子带动起社工机构的发展,至少能够生存了嘛;此外,香港同工站在这个风口上,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起飞,大量的社工机构向香港社服机构或资深社工购买督导服务;而这两年,第一批内地资深社工也迎来小风口,开始作为本土督导,推动本土社会服务的发展。


楊社工这款产品是在2013年1月推出的,我觉得,那个时候也还处于风口中吧,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初期,进入门槛低。作为非科班社工,只要你愿意在社区里去开展服务,那就可以了,即使你压根没看过一页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书籍。当然,对于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较早的珠三角地区而言,这种风口会逐渐过去,但放到整个中国,仍然有很多地区没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而只要你愿意,在那些地方,虽然社工风口不能把你吹起来,但也能让你顺势而为;此外,粗放式的发展风口过去了,那迎来的将是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契机,但这种小风口,只能靠精耕细作



社工2.0:复制与扩张


共享单车在今年突然爆发,在这个风口上,遍地都是小红车、小黄车、小蓝车等共享单车,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的团购网站,很多企业靠复制或模仿,再加上烧钱,就可以大赚一笔。同样的,社会工作风口带来了一大批社工机构,而有的社工机构就积极投入资源,开始跑马圈地,承接了大量的政府购买服务,但各机构的服务内容都是大同小异。需要注意一下,这里不仅仅看到社工机构,若把整个家综服务看作一个产品,政府才是CEO,政府才是那个创业者。在市场营利空间较少的情况下,并没有其他boss会跟政府竞争,所以我们只会看到政府在到处建立社会服务站。


楊社工在经过一年的锻炼后,也从楊社工1.0迭代更新为楊社工2.0,这个时候,我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社会工作手法,至少已经处于科班出身社工的平均水平之上。在第一阶段,楊社工这款产品成型即可,而进入2.0版本,则需要进阶,向专业社工发展,我的方式就是模仿与复制。我认为,发明香港督导的那个人真是太聪明了,每次香港督导都会带着香港社服机构的服务经验过来,有的连小组计划书都详细呈现,而我要做的就是“Ctrl+C”和“Ctrl+V”,当然,我还是会结合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我电脑里,有8G的社工参考资料,另外,书架里也有不少香港和台湾的社工书籍,这些都是我的弹药啊。



社工3.0:专注与精进


马云讲过一段话: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因为你还是猪,每个人要思考怎么把控这个风,怎么去掌握好这个风,怎么提升自己,所以不应该去寻找风口,而是真正的把自己变成一点点风就能够飞起来的,以至于能够翱翔。对于社工机构而言,当这阵风过去了,你还是原来的样子,尤其是那些承接了大量政府购买服务的机构,要是等不到下一个风口,那就举步维艰了;对于社工而言,如果只纠结薪酬待遇低而不精进,一旦行业发展成熟,高薪的职位也轮不到你啊。


与互联网产品一样,社工机构也会迎来用户红利逐渐褪去的时候,社会大众慢慢会了解社工的服务价值,而那个时候,低端服务将遭到诟病,社工机构不能只有唱歌跳舞。目前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还属于初期,虽然暂时看不到那个新的拐点——专业服务升级和挖掘用户深度需求的转型,但只靠服务数量为生的日子也会快到尽头了,尤其是广州和深圳。


那么,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是专注与精进,即专注于某一块自己擅长且用户需要的领域,并对你的服务进行迭代更新进而更加精进。我认为,社工的自我迭代,也可以使用精益创业的方法,用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MVP)来帮助我们开启学习与精进的历程。最小化可行产品(MVP)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最小型产品,它是用最快的方式,以最少精力完成“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目的并非高效开发更多服务项目,而是尽可能迅速地学会如何创建一项可持续的业务。说人话,楊社工这款产品最近在尝试迭代更新,我为此开发的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叫“公益早报”,很简单,我每天花半小时,通过关键词筛选24小时的公益资讯,然后摘录关键点,整理好后投放到微信群。这是我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中,能够找到的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既不用开发什么APP,也不需要太多的协作,而且这款产品的外延性很大,可以结合此不断优化和开发。另外,正如不用担心第一款产品不完美,我们也不要担心自己“试业”失败,若对目前的长者服务工作不满意,那可以向主管申请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参与残障服务工作,例如开一次残障领域的社区活动,这也是在用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MVP)来为你这款社工产品迭代更新做测试。本文篇幅有限,我将在接下来的《社工·跨界·融合》系列文章中详细分享如何进行社工的自我迭代。


结语:

一家企业能够成为百年老店,除了产品好,还必须有魂在。如果把社工看作一款产品,一定会不断地迭代更新,有东西在变,但也有东西不能变,那就是社工价值。刚入行的时候,我跟督导说,我要一直做社工,因为喜欢,那时督导说,先看看三年后的你怎么想吧。现在三年多过去,如果再见到督导,我还是会说,我要一直做社工。我想,这就是初心不改吧。

 

 

【社工漫谈】系列文章—《社工·跨界·融合》:社会工作最善于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同样也具备将不同学科知识与社会工作手法相融合的潜力。社工除了秉承专业社会工作价值和理论,我们还需要打破行业的边界,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运用,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高效与优质的服务。为了更好地为社工同行学习及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发散思维,推动社会服务发展与创新,在社工客发表“社工·跨界·融合”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此外,本人将在每期专栏中推荐一本非社会工作专业类书籍。


本期推荐书籍——《精益创业》 

 埃里克•莱斯(Eric Ries) (作者),吴彤 (译者)

 

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创业兴盛时代,但无数创业公司都黯然收场,以失败告终。精益创业代表了一种不断形成创新的新方法,它源于“精益生产”的理念,提倡企业进行“验证性学习”,先向市场推出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在不断地试验和学习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灵活调整方向。如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能“快速地失败、廉价地失败”,而不要“昂贵地失败”;如果产品被用户认可也应该不断学习,挖掘用户需求,迭代优化产品。

本文为社工客原创首发文章

转载请在后台回复[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