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加了那么多培训,还是做不好社工?这3点建议你值得学习!

2017-09-01 楊煌 社工客


推荐  | 社工客(ID:shegongke)

来源  | 楊煌

来源  | 广州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ID:spyoushili)



进入社工职场,机构会为我们提供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实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培训,同时还会配备督导,给予我们更多的成长支持,解决当下工作上遇到的困难。但是,我们参加了这么多的培训、每个月接受督导,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扎根社区,我们都习惯了要同时处理多项工作,这会有服务对象电话咨询,那会又要安排个案面谈,回到办公室坐下,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社工很忙,难得有时间参加了一场培训,并用心做好笔记,甚至有很多idea,但回到工作岗位上,我们疲于应对各类服务,那些培训笔记逐渐被遗忘在角落里。



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借助培训提升我们的能力,而不是浪费时间?


社企流上周转载了一篇题为《社会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的文章,文章提到:非营利组织在员工培訓上应采用 70:20:10 的学习比例,10%为正规的课程、20%为同事间的资讯分享、70%则是发生于日常工作中的学习。这个比例的基础建立于如何让我们的学习最有效率——如何真正将习得的资讯转化为行为或思考的转变,这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我从这个建议里有以下启发:


通过系统学习或正规课程建立知识框架。我们从外界汲取了很多知识或资讯,但大多数都是零散碎片化的,很容易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这是因为我们缺少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我们要接受必要的系统学习,例如叙事治疗,我们就要了解它的理念、理论假设、逻辑架构、知识分枝以及对应的技巧或工具。当我们建立起这个知识框架,以后再看到或听到关于叙事治疗的资讯,我们就可以很快地与这个知识体系相匹配。



学习必须有输入也得有输出。有时候不是我们学的太少,而是我们“学的太多”,机构用心请了很多大咖,为我们提供各类培训的机会,但是我们输出太少,就像一个池塘里的水,如果只有进水口,没有出水口,这个池塘的水容易发臭,因为并没有促进水的流动。我们输出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与人分享,梳理自己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然后分享给同事听,在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互动与交流,促使你更深刻地理解那个知识点。



“干中学”是提升知识转化率的最好方法。《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提出一个观点,只有能改变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我对此的理解就是,有价值的知识是能够改善你的工作绩效,例如让你更加从容地与案主面谈、让你更容易捕捉服务对象的需求、让你更有效引导组员互相帮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培训中听到的知识点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当然,如果你还不够底气,或担心对服务对象造成不良影响,你可以先通过情境模拟练习来加深知识点的学习。



具体而言,我有以下三条建议:


1、脑袋用来思考,而不是记忆。对你的培训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不同服务领域或理论门派区分,以及利用有道云笔记等工具随时随地记录与管理接收到的信息,如果我向你要某个培训的笔记,你能在五秒内找到那个资料,那你的资料管理就非常棒了。



2、不在于多,而在于吸收。每次培训完之后,以某一个知识点为主题,找2~3个伙伴组成一个练习小组,定期围绕那个知识点练习和交流。



3、在实践中运用、检视和优化。每次培训完,一定要留下培训讲师的联系方式,即使只是一个邮箱。思考在那场培训中,哪些知识点可以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然后有意识地去运用,然后一个月后进行检视,对照培训课件撰写反馈,然后发给那位培训讲师,虚心向他请教,进一步优化工作。



以上观点,供您参考!


这里不仅有本土资深社工,还有来自港台、欧美的社工伙伴,加入优公益“e社工”线上社工学习圈,我们将定期收到他们推送的助人经验与技巧、社工成长故事、以及社工前沿知识等内容。本系列内容将以3~5分钟的短音频格式,在微信端上线,也不用下载app,只需在微信端关注一下,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利用刷牙、排队、等地铁、坐公交等闲散的时间获取世界各地的社工前沿知识,成为一位持续学习的社工人。

 

加入优公益“e社工”微课堂,与全球社工同步学习!




▼▼▼点击加入优公益“e社工”微课堂,与全球社工同步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