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他们到我们,从星火到烈焰

陈韩梅 清华大学 2024-07-07


“在清华,遇到了一位让我惊叹马克思主义如此有趣的老师,这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每节课都会认真听的政治课”……


近些年,这样远超预期”的思政课,在欣欣向荣的清华园不断更新迭代


星光璀璨的背后,是一代代思政课教师薪火相传的初心和坚守


他们中,有备受尊敬、荣誉等身的资深教授、榜样教师,有守正创新、勇挑重担的领军人才、骨干力量,有崭露头角、求新求变的新锐“青椒”,有热爱思政、活力四射的跨界助教。


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正在清华园发展壮大……


给人以星火者,心怀火炬


“再有十几天我就满88岁了。现在我常常感到精力大不如前,但是只要我一站上讲台,面对聚精会神的青年学生,就会和过去一样有精神。


2019年12月20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获得者林泰受邀作报告,台上的耄耋老者,声音老迈而沧桑,朴实真切地诉说着自己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令在场观众深受感动。


当年的3月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林泰作为教师代表第一个发言,向总书记汇报自己讲思政课的心得体会。


1954年,林泰成为清华大学第二批学生政治辅导员。1959年,正式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此后六十余载光阴,他坚守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一线,始终把答时代之问、解学生之惑、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采取质疑启发讨论的方式方法,润物无声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洒入学生心田。他曾坚持22年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新生党员讲党课,累计听课超过5万人次,在思政讲台坚守到80岁


2021年12月,89岁高龄的林泰出现在清华大学第21届“求索杯”理论知识竞赛现场,这是他担任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指导教师的第26年。他总说,“希望自己能再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同学们也同样期待着“林爷爷”的出现。


白首青葱,演绎着清华校园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风尚,也映照出一代思政课教师擎旗领青年的勃勃生机


2021年,第21届“求索杯”理论知识竞赛现场,林泰(一排左二)、冯虞章(一排左三)与参赛选手合影


2023年9月,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与信马学马、追梦筑梦的青年学子共享开学的愉悦。“你们的加盟,为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善斋增添了新的生机,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的马院教师们增添了新的快乐。”


也正是在那个迎新的秋天,与共和国同龄的吴潜涛教授又照例完成了一年一度为本科生完整地教授一门思政课的任务


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他,已为祖国健康工作了55年,始终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拼搏奋斗。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练习太极拳的体验,并语重心长地说,新时代有志青年,要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为祖国至少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强健体魄,更要练就跑好民族复兴接力赛的“看家本领”,在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时代脉搏,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中,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攀登高峰


吴潜涛作为教师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把信仰课程讲得不苍白。


在清华的思政课讲台上,从来不乏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他们行胜于言,坚守三尺讲台,以拳拳之心诠释信仰的力量,用情感和力量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信仰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因时而进,守正创新


“嗞——咚咚咚——嗞——”这是一段从宇宙深处传来的神秘声音,这些声音来自“中国天眼”捕捉到的脉冲星信号。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虚拟仿真实验课上,这段犹如婴儿心跳般的声音,真切地传到同学们的耳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同学们仿佛置身于贵州大山深处,而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先生的虚拟形象正与同学们席地而坐、共同仰望苍穹,将“天眼”建造的二十余载非凡历程娓娓道来。


“新奇”“鲜活”“真实”!这是于2022年起开设的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虚拟仿真实验课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这门课的授课教师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瑜。他采用“虚拟仿真+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在以南仁东事迹为背景,创新地使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同学们沉浸式感受的同时,采取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小组研讨、互评等方式,增强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情感认同、实现价值塑造


虚拟仿真实验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成为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活”起来,清华大学从2014年起探索思政课慕课教学,在线开放课程、专题教学、小班研讨……当时张瑜开授的“思修”课就开始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更投入,对社会、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张桂梅现象、丁真现象某种程度反映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要做出各种味道的蛋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主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他尝试将课堂讲授与雨课堂互动模式相结合,授课脉络清晰,“金句”频出,并不时抛出问题鼓励大家发弹幕实时交流,积极引导同学们从思政课的“客人”转变为“主人”


2020年12月15日,冯务中在进行教学展示


2017年,冯务中被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推选为“2017年度最美教师”。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辞是:“扫二维码上课,发弹幕参与教学的先行者。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解读中国梦。”2015年秋季学期,冯务中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受邀登录哈佛大学和MIT合办的国际知名慕课平台edX,成为中国第一门走向世界的思政类慕课,同时也是中国思政课教师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理论的重要尝试。


走进另一位主讲人张维副教授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基于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探究话题时常被发起,《自然》《科学》《柳叶刀》等顶级期刊的最新科研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思政课程素材


时至今日,张维仍记得2017年初入清华园的一幕。当时她即将开始自己执教生涯的第一门思政课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建宇一起在食堂用餐,何老师看出了“思政新人”张维的担忧,主动分享道:“清华的学生是不怕困难的,在清华的课堂上需要多讲干货!”也正是这次看似不经意的经验传授,启发张维基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为传统思政课堂带来更多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表达


张维给学生们上课


在清华,“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限制,把思政课置于更广阔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把机械灌输式、空洞说教式教学变成现场体验式、问题启发式、互动研讨式教育,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学生的获得感,从而落实“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因时而进、守正创新。


当“90后”思政课教师遇上“00”后大学生


“90后”教师与“00后”大学生都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


如何给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大学生上好思政课?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牧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探索。她坚持开展研究型教学,秉承思政课“内容为王”,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作为2019年参加工作的“90后”思政课教师,张牧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张牧云荣获2022年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对00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并不需要我们一味地‘硬灌输’,而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张牧云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从内外联系、中外对比中揭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在更加开阔的国际共运史视野下凸显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幽默而不失深刻,是另一位“90后”思政课教师刘恩至的授课风格。他为本科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为博士生开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已经成为同学们争相选修的宝藏课程,连续多次在清华大学教学评估中位列课评前5%。有同学甚至评价说:“刘老师是一位让人惊叹马克思主义如此有趣的老师,这是从小到大第一次每节课都会认真听的政治课。”


刘恩至采用标“旧”立异的课堂形式,将严肃的学理问题与社会批判融入到“传统的”板书授课法中,让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锁定在教学内容上,也促使学生及时有效地动手记录讲授要点和课堂思考,构建教师和学生高度融合的教学场域。


刘恩至参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教学示范


当代中国青年的心态和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原住民”,思想活跃而多样,价值包容而多元;他们是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Z世代”,自信且敢于质疑,自强且勇于挑战。世情国情民情之变,青年思想理念行为之变,必然呼唤思想教育模式之变。


在前辈的带领与指引下,青年教师们也在变与不变之间,积极探索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场域边界,与青年学生们一同书写一个又一个关于“教学相长”的生动故事


“像学生一样思考,像老师一样教”


“我从来没有想过能在一门思政课上讨论这么深入”


“跟我以前上过的思政课完全不一样”


“在讨论后我对参加过的乡村振兴实践有了新的理解”


……


在清华,思政课已经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


在“大课+小课”的翻转课堂中,大助教与课管助教、导读助教共同组成了“助教天团”,为同学们的学习保驾护航。因此,大助教既需要做好大课的“后勤保障”,对助教分工、课程管理进行统筹安排,也需要参与小班讨论环节,做好课堂教学的辅助工作,服务于老师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建构。


截至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设思政课助教岗351个并实现全额配备,平均每个课堂可配备1.5名助教。2023年清华大学杰出助教奖10名获奖者当中有两名出自思政课助教,他们是张家臻和洪响晨。


张家臻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大助教。身为大助教的她拥有多重身份,既要当好“大管家”,又要成为“影分身”,还得做好“技术活”


在大助教之外,张家臻还是两个班级、六个小组的导读助教。为了帮助小组同学更好地理解导读书目,她常常会反复阅读材料并复盘研讨过程,为同学们查漏补缺。“像学生一样思考,像老师一样教”,学与教的过程也是她不断同新的自我对话的过程。


张家臻(左一)和小组同学合影


自2018年首次担任小班助教以来,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洪响晨专注“做好一件事,六年如一日”。这份坚守始于个人对小班讨论课程的理想探究,如今却“出乎意料”地落子在清华大学思政课助教团队建设的开拓性课题中。


从建立核心助教团队到制订思政课助教手册,从立足教研根本到培训制度探索,洪响晨致力于建立完善可靠的助教培养机制,实现思政课助教队伍良性循环。在洪响晨看来,思政课的持续迭代就是一个给定边界条件的动态优化问题。社会在进步,学生在变化,课程和队伍也需要与时俱进。


洪响晨在助教培训课上分享经验


曾经有助教把小班研讨比作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人心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助教团队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先锋队。五年间,这支队伍在传承中萃取绵绵不断地力量,制度日趋完善,结构日趋合理,静水深流,活力迸发


历史上的清华

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

构成了校园里闪耀的灿烂群星

如今的清华

一代代年轻思政课教师在前辈的影响下

热爱学术、倾心育人

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队伍建设欣欣向荣


五年前

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

在清华园引发勃勃生机

又是一年春到时

这方热土花开枝头万象新


封面图 | 靳翔宇

文 | 陈韩梅

图 | 受访者供图

排版&编辑 | 陈韩梅

责编|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清华有位笑容灿烂的积极心理学家!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清华“村长”村超现场整活!爆燃全场!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这位清华教授,荣获在京外籍人士最高荣誉奖!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