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与编辑的初心使命

陈颖 独立精神
2024-09-04
点击上方“独立精神”可订阅哦!


本文作者陈颖编审

摘要

近年来一些学术期刊迷失初心,忘记使命,存在较严重的学科偏见、作者身份偏见、作者单位偏见等影响学术公平公正的现象,实乃功利学术的干扰和期刊评价制度科学性、公正性的缺失所导致,其中所谓核心期刊评价的变相诱导是对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新时代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需要创建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首先需要弄清学术期刊“高品质”的含义,其次从业者要深刻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特性、摆正职业角色定位,其中主编、编辑不为功利学术所诱惑,对于办刊初心的坚守和对学术的使命担当则是关键。

关键词

学术期刊;高品质;学术公平;初心;使命



中国学术期刊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担当着开蒙启智、繁荣学术、培育人才、建设国家的引领作用。虽然经历过战争的磨难与和平时期政治动乱的波折,但中国学术期刊的使命和担当从未动摇。然而,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多重干扰和诱惑,我国的一些学术期刊逐渐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心甘情愿为功利学术服务,甚至沦为某些所谓期刊评价机构的附庸和“奴隶”,阻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和人才的更好成长,必须引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深刻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引导和鼓励,更是警醒和鞭策。我们要认真检讨和深刻反思近年来学术期刊办刊中有违初心和使命的种种现象,寻求扭转方向、解决问题的良方。


《文史哲》创刊号


现象剖析:学术期刊何以迷失初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学术期刊数量急剧增长,仅仅高校主办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五百家发展到当下的两千多家,已经达到一校至少一刊的空前浩瀚数量。近几年,一些非学术期刊经过审批也纷纷变更为学术期刊,于是在期刊界出现了一种此消彼长的现象——一方面是一些时政类、文化类、娱乐休闲类期刊的纷纷休刊停刊改刊,另一方面却是学术类期刊的不断增多。若从期刊经营的角度看,文化娱乐类的期刊订阅数无论怎样在减少,也一定比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多。可吊诡的是,发行量相对多的期刊倒下了,而发行量相对少的期刊却站住了,这其中涉及诸多复杂原因,既有办刊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信息时代读者阅读渠道和方式的改变。本文暂不对此现象展开讨论,而重点关注的是学术期刊数量增长背后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影响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非学术因素。


学术期刊由于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少,在“读者为王”的时代处于天然弱势地位,但却能活得滋润,甚至风生水起,是因为学术的需要。学术是其生存之基和价值所在。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传播优秀学术成果,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二是扶持和培育优秀学术人才,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园地;三是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研究事业,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对学术期刊从业者而言,所谓“初心”无非就是上述方面。可是,初心易树,坚守却难。犹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因应科研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网开一面批准许多新办高校学报由内刊转为公开发行,一时间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大增,一派繁荣景象。但繁荣表象下其实难掩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颓象。如果说,由于办学层次不同、高校科研教学水平差异而影响到学报的办刊质量,尚属情有可原,然而,一些高校学报取得宝贵的刊号资源后却并不珍惜,以为只要不发生政治思想方面的差错,就可稳坐钓鱼船,因此,以创收赢利为目的,唯版面费是取,滥发劣质稿者有之;视学报为自留地,以为本校教师评职称服务为使命者有之;更有甚者,将刊号作为商品,以合作办刊名义,转让出卖刊号谋利。近年来经过国家三令五申多措并举综合整治,上述乱象得到一定遏制,虽未完全杜绝,但已有很大改观。客观地说,利用学术期刊资源,换取眼前蝇头小利,毕竟还是少数,且向为学术界所不齿,也是绝大多数高品质学术期刊所不为。当下需要警惕并不知不觉为学术期刊界所认可的一个危险趋势是来自所谓期刊评价机构的诱导。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量化评价为标志的所谓期刊评价机制引入我国,从而吹皱了学术期刊一池平静的春水。开始,人们并不在意所谓核心期刊评价,以为那不过是图书馆用于服务读者订阅期刊的一种举措,然而,随着一些图书情报机构的有意诱导、持续加温,加上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有意无意配合,所谓核心期刊排行榜竟逐渐流行开来,经过二三十年的浸润,如今已堂而皇之成为几乎所有高校和科研单位考核学者学术水平科研业绩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指标之一。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这几乎是一个看不见的巨大天网,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所谓核心期刊评价都如影随形难以挣脱。于是,为了在所谓核心期刊排行榜中挣得一席之地,众多学术期刊不得不认真对待主动迎合诸如影响因子、被引率、下载频次等评价指标,久而久之竟相沿成习,温水煮青蛙般沦为期刊评价机构的“奴隶”。


笔者不否认核心期刊排行榜有其正面作用,对于促进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应当承认,目前被遴选进入各种核心期刊的多数是学术质量较高的刊物。但以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期刊评价对学术的扭曲和戕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学科偏见。众所周知,论文的影响因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某些侧面体现论文本身的水平质量,但还与所属学科有极大关系。以文科为例,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属于为现实服务的显学,这些学科的论文与国家某个阶段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较受社会关注,容易制造学术热点,被引率相对较高,对刊物影响因子贡献大;相反,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偏于历时性的纵向研究,注重学术积累,个别冷门学科与现实社会有疏离,加之研究群体一般较小,不容易产生短时间的学术热点效应,被引率相对较低,影响因子小。基于此,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为了追求刊物影响因子,保持或挤进核心期刊行列,在论文取舍上,采取扬社会科学学科,抑人文学科的编辑方针,偏重刊用影响因子较高的社会科学论文,少刊甚至不刊人文学科论文,变相制造学术不公。其二,作者身份偏见。由于知名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大,他们的论文通常学界关注度高,也意味着被引概率高,影响因子大,成为众多学术期刊热烈追捧的对象,许多期刊社不惜重金向那些知名学者约稿,一些大牌学者应接不暇,不免降低文章水平,聊以应付。反之,许多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者,即使下了功夫写出了高水平的论文,也难以被核心期刊青睐。有甚者,一些核心期刊或明或暗设定了许多门槛,如拒用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以下作者的论文。作者身份偏见对学术公平的伤害不亚于学科偏见,它堵塞了一些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道路,不利于学术的健康持续发展。其三,单位偏见。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通常情况下,名牌大学科研力量相对雄厚、整体学术水平高,教师及其培养的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也会水涨船高,但是也不排除一些普通大学的某些学科的顶尖水平。然而,很多学术期刊在录用稿件时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一看到作者是来自一般大学或地方科研院所,就先入为主,打入另册,尤其对地方大学的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更是不屑一顾。凡此种种,均有违学术公平。学术期刊一味围着评价机构的指挥棒转,不仅可能丧失刊物的独特风格、学术个性和学科特色,而且是对办刊初心的严重背离。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回归初心:呼唤编辑的使命与担当


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是新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主题。首先,我们必须弄清“高品质”的含义。笔者认为,学术期刊所谓“高品质”不能与核心期刊画等号,也不能与办刊单位的地位、层次机械勾连,其内涵应远远超越核心期刊和主办单位的视域。我以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应具备如下基本品格:第一,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模范;第二,是引领学术创新,展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高端平台;第三,是学术根基扎实、学脉传承深厚、刊物风格独特、学科特色鲜明的“这一个”;第四,是奉行自己始终如一的正确办刊宗旨、编辑方针,不为功利学术所惑,不盲目追求短期效应,对期刊评价保持清醒认识的刊界“清流”;第五,是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编校质量高,刊物成品美观大方,印装质量好的内秀外美之“大”者。


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必须从创建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入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学术期刊数量的不断增长,编辑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从高校毕业的优秀大学生、研究生,近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今新加入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博士研究生已成为入职门槛。这样一支由高学历人才组成的编辑队伍对于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但是,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高素质的学术期刊编辑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在编辑实践中不断成长。我以为,青年编辑入职之初就要首先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的行业特性,摆正自己职业角色定位。那么,学术期刊编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职业?从业者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我把它归纳为三“性”两“力”。三“性”:一是专业性。学术期刊编辑是当代社会中服务于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的高端精神产品生产的专业人才,高素质的学术期刊编辑首先应当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较高专业素养、较好理论水平的某个学科领域的学术专家,具备引领学术创新的本领和水平;二是服务性。学术期刊编辑也是服务员,编辑出版行业本质上属于社会的服务行业,学术期刊编辑是为学术产品的生产传播服务的,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学术服务、为学者服务;三是公正性。学术期刊编辑还是裁判员,在竞争激烈的学术赛场上,学术期刊编辑拥有裁定学术竞争胜负的一定权力,遵守学术规则、公平公正办事是作为学术裁判员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两“力”:一是判断力。学术期刊编辑应是品鉴师,在由学术论文汇积的学术大山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学术期刊编辑的职责是辨别真伪、披沙拣金,挖掘学术真品,发现学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独到的学术慧眼和宽广的学术胸怀,既不被学术骗子所惑,又有容人雅量、爱才之心。二是忍耐力。学术期刊编辑更是工匠,编辑工作细琐繁杂,需要耐心、定力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磨练工匠精神应是一个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的题中应有之意。



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主编是关键。主编是刊物的灵魂人物,主编的办刊理念、学术眼界以及品德修养将直接影响刊物的水平层次。纵观我国学术期刊界,凡是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必定有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主编的引领。如《文史哲》杂志社的创刊社长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华岗先生,正是他的“扶植新人”的办刊理念,使得青年学者李希凡、蓝翎合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史哲》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和赞赏。该刊现任主编王学典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在纪念《文史哲》创刊70周年大会上对刊物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坚持:“一、‘不入主流,难成一流’,这是杂志始终如一的办刊理念;二、质量立刊,专家办刊,视学术为生命,这是杂志坚定不移的办刊原则;三、倡导百家争鸣,锻造公共学术话题,这是杂志一直以来的办刊追求;四、发掘新生力量,扶植‘小人物’,这是杂志从未动摇的办刊传统。”这四点坚持体现了一个高品质的学术期刊的一贯坚守和一位高水平主编的初心使命,应成为广大学术期刊工作者“坚守初心”的镜鉴。


向阳著《华岗传》


保持期刊高品质,坚守初心,不为眼前的功利所诱,不追求短期效应,既需要主编、编辑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还有赖于良好宽松的办刊环境,尤其是主办单位领导、同事的理解配合。笔者曾在某大学学报工作了35年,其中有18年是在主编岗位上。这是一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刊的省属师范大学的文科学报,先后被遴选为所谓的三大核心期刊。作为一家有着60多年办刊历史的老牌学报,在该刊几代老编辑的精心培育和辛勤耕耘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风格,在学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良好的声誉。可是,自从核心期刊排行榜日渐流行后,对刊物的办刊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是向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靠拢,去迎合一些期刊同行的“合作”倡议,还是坚持刊物的学术传统和自己一贯的办刊理念?我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十几年的坚守却换来核心期刊地位的摇摇欲坠,以致在个别漠视学术规则急功近利的领导的干预下,最终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报岗位,转行教师岗位。正当以为自己从此与编辑行当再无缘分时,两年多前,经国家出版局批准,学校与省人民出版社合作创办了一家学术新刊,本人奉命兼任该刊主编。尽管既往曾遭遇过挫折,但我的初心始终如一——不刻意追求所谓影响因子,不歧视边缘和冷门学科,不唯作者身份地位,只唯文章水平质量,这些曾经在以往多年学报编辑工作中实行的办刊理念、方针,如今在新刊中得以延续,并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同。我坚信,当多数学术期刊都能坚守初心使命,则必然引发期刊评价的一次革命,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期刊评价制度必将对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原文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作者:陈颖,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峡人文学刊》编辑部]




编辑:若水


 

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号!

独立精神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官方微信平台

Journal_of_Thu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独立精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