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天,顺德二“龙”结合了

话说佛山
2024-09-01

顺德的土地上有两条“龙”,它们比邻而居,有一天,它们带上各自的地盘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龙江”。这就是 龙江、龙山和古代甘竹堡辖地相合的故事。

“状若蟠龙”的山旁边流过的江

龙江镇,位于顺德区西部,毗邻广州、深圳与港澳,西江、北江流经辖区。它的地域范围除了龙江、龙山这“两龙”以外,还包括了古代甘竹堡辖地。

一说龙江的得名与流经此处的江河有关。《龙江乡志》中有形象的描述:

《邑志》:堡惟一山,状若蟠龙,因以名江。离城八十里,旧隶南海。明景秦三年,立顺德县。因隶焉。

《龙江乡志》

可见,是先有这“状若蟠龙”的山,于是把绕山而淌的江命名为“龙江”,其后以江名冠以附近地区的地名,就是龙江这个名字的由来。既有状若蟠龙的山,也有形势峻峭挺拔的山,这座山就叫龙山。因两地紧靠,史称“两龙”。又因为龙江和龙山的得名早于顺德,所以也有“ 两龙不认顺”的说法。

水性文化生“龙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龙江的名字和 中国传统的水性文化有关。学者周日安在 《南海地名人文录》中指出,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龙平时住在水里,春分时节,登天化雨,滋润禾苗。“ 蛇身”即蛇形文身,是古越族习俗。

他提到,《说文解字》中记载:“南蛮、东南越,蛇种。”《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中记载:“越云如龙。”这些记载表明帝王身上的龙纹来源于 越文化的蛇。龙与水、百越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珠三角龙字地名特别密集。因此他认为顺德有名的龙江、龙山 “两龙”的地名与此有关。

这种想法有一定依据,不过 《龙江乡志》记载的龙江得名更为细致具体,历史文本可信度更高,因此笔者更赞同龙江因“状若蟠龙”的山而得名这一说法。

历史龙江

据考,龙江山清水秀,科举文人辈出,丝织业发达,商贸兴盛。

《府志》载:龙江江水环绕,山川明秀,衣冠为五岭之冠。叶石洞春及万历辛巳志:山川凝秀,人民美丽,炊烟稠盛,墟市辐辏。 江村司孙巡简碑文记:其地西望樵山,东走甘竹:其俗淳朴,多士大夫。桑麻丝布,工贾皆甲诸粤。

桑基鱼塘农业模式

龙江从唐代开始就成为“ 四方商贾云集之地”,北宋时期 “桑园围”龙江段建成,开始了“ 桑基鱼塘”的独特耕作方式。明清时期出产的丝织品不但畅销海内外,而且成为朝廷贡品,一度誉满京华。清同治年间出现了机器缫丝厂,使龙江成为 岭南蚕丝出口的重要基地

中国近代缫丝厂

与龙江相邻的 龙山,从唐代开始便有居民集聚,坐落于凤凰岗之南的 大冈圩,因交易需求而应运而生。到明代,才迁到金紫蜂下。

一直以来,大冈圩 百物辐辏,商贾摩肩。时人曾描述其繁荣景象:“新织卖去织绫罗,洋杂土货多罗罗,近日丝多价又起,洋船采办来千里。”

文化龙江

龙江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两代出过文、武状元各一人。仅自后梁以来,就有八十多人荣登历朝的进士,明末的 朱可贞还高中状元。

龙江有“二陈”名人, 陈邦彦、陈恭尹父子。陈邦彦,字会份,号岩野,龙江人好称岩野先生,他在顺德县城北郊锦岩山下设帐讲学,著名文史家屈大均就是他的门生之一。

陈岩野墓冢

明末清初,民族危亡之际,起兵抗清,陈邦彦与南海陈子壮、东莞张家玉,被视为“ 岭南三忠”。几经鏖战,终兵败被俘,坚贞不屈,慷慨就义,临刑前高歌:

天造兮多艰,臣也江之浒。

书生漫谈兵.时哉不我与。

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独苦。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

他的儿子陈恭尹,被称之为“ 岭南三大诗家”之一。

陈恭尹像

父弟殉节后,他继续高举义旗,直至兵败潜入西樵山中,从此终其一生不仕清,留下众多足以传世的诗文。后人在 《岭南三家诗选》中称他的诗“既豪迈雄奇,又蕴藉含蓄,郁勃沉雄而不晦涩生硬,堪称举重若轻,舒卷自如”。不妨一读他的 《崖门谒三忠词》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江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丝织龙江

远在宋徽宗时代,龙江人就开始植桑养蚕。因此,丝织品一直是龙江的主要产品。同时,河网密布使得龙江商贸兴盛。宋、明年间,这里便有“ 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回”的盛况。明中叶,龙江生产的丝织品“玉阶”和“柳叶”更被列为广东的贡品。

到了清代,鼎盛一时的“十三行”中,也有龙江人的商行,如今遗留下的瓷器上还有 “披云堂”、 “ 毅兰堂”的字样。

广州十三行

清乾隆年间,广东出口的丝制品虽然仅次茶叶,但是每年仍输出生丝和丝绸10万~15万千克,顺德作为广州府中一个县,到清朝中期已形成以龙江、龙山为中心的专业化蚕丝生产基地。 《南海县志》中写道:“土丝一项,全省每年约出口四千万,顺德四分之二,番禺香山新会占其一,南海占其一。”

近代,顺德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建于龙山,正是基于当地丝织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成熟的专业技术。民国时期,龙山人冯立夫等人始创的“ 利工民”线衫成为闻名海外的纺织业品牌。

了解了历史上的龙江,我们也不难理解今天龙江人身上踏实经营,过好自己日子的干劲了。

参考文献:

[1] 龙江镇政府编.梁景裕著.龙江读本 风俗物产篇[M].花城出版社.2014.11.第1-3页。

[2] 周日安.南海地名人文录[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05,第282页。

[3] 谭元亨著. 珠江文化之旅[M]. 羊城晚报出版社.2015.306-308。

[4] 李奕仁 李建华.神州丝路行 中国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研究札记 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1,第186页。

[5]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人民政府编. 锦绣龙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纪实[M]. 第100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