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学博士兼中学老师告诉你:走下“奥数”的神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李想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845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来自https://unsplash.com.
作者:李想,一土高年级部负责人。


近几年,中国的教育俨然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不论是“焦虑”“鸡娃”“内卷”“躺平”,还是现在的“双减”,每一个关键词背后,折射出的都是我们作为成人,如何看待不可预知的“未来”。家长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校实践的多极化都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新的内涵与意义。
 
作为一个有着10多年教龄的中学老师,我也总是思考:当下的教育如何能够让孩子可以从容面对日新月异、充满了变数和愈加不确定的世界?除了知识与技能,什么才是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被培养的核心能力与素养,从而得以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可能要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而我们作为教育者,最需要做的又是什么?
 
2019年,在离开一个顶尖的公立学校国际部后,我选择告别体制,加入一土。那个时候,中学还在创校中,有着各种不确定性。但一土过去五年回归本质的教育探索,及其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对作为一个人的核心能力与素养的高度关注与培养,深深吸引了我。

而这里开放、多元和创新的氛围,让我看到了全面指向人与素养的教育可以给未来的中学生带来的更多可能。这些曾经的思考,都成为指导我们当下中学教学探索的方向。

▲ 李想老师在北京耶鲁中心发言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绽放的根基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有很长的求学经历,截止到博士毕业,我学了22年的数学,这期间有过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在与难题相爱相杀。

我自幼是一个有点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但是我钻牛角尖和别人有点不一样,别人普遍都是希望把“难题”解开,而我是希望把难题“弄明白”,“弄明白”和单纯的“解开”在我看来还是很不一样的。

我记得小时候因为成绩好,被学校选拔上奥数班,那时候奥数班的老师和现在机构的老师很不一样,是特别慈祥的老教授,在我看来像老爷爷老奶奶一样。他们有时候会带着我们理清思路把难题解出来,但我从小就不容易“被说服”,我不太满足把难题“解出来”,而很喜欢透过难题研究这个本质或概念性的东西。

可以说是我的好奇心让我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同时数学的奥妙又帮助我启蒙了更多的个性,比如说解决问题时,我从来不相信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其实是对应了数学不同情况下的表征,再比如说充分的想象力、脑洞、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包括一步步复盘的过程中我渐渐开启了元认知模式,越来越清晰自己的目标、方法,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正向循环……

这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叫做核心素养,但那个时候不知道,就觉得数学好像帮助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而这些窗子里的稀奇又激发了我进一步的探索欲。
 
博士毕业走入中学讲堂,我始终希望带给孩子关于我自身的学习经验,而这种经验肯定不是备考。

我曾任教于一所公立高中的国际部,教的学生并不需要参加高考,但孩子们依然有很强的应试教育的培养痕迹,比如孩子们喜欢问我:“老师,这个考吗?”或者问“是不是只要见到这种题,我用这个方法就行了。”而我的课也是每年在考前串讲的时候最受学生的重视。

如此年复一年,我的备考经验越来越丰富,却一直无法改变孩子们的学习与认知方式。孩子在过程中的好奇心也慢慢变得枯萎,能享受“过程”的学子也越来越少。
 
后来来到一土,发现了教与学之间越来越多有趣的联系,和培育与成长的因果。一土的目标是“培养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

其实这个目标并不复杂,我眼前一下子就回想起我之前教过的,或顺利申请到国外一流大学,或进入了重要工作岗位的学生。其实“内心充盈”“高效学习”正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而内心充盈恰恰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李想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在一土带高年级,我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试图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知识的主宰进行深度学习的时候,一些在低年级段底层素养培养的比较扎实的孩子,特别容易出成果,当然这种成果的表现可能是成绩,也可能是孩子研究的一个项目结果。

我经常浏览一些教育公号,讲到孩子的核心素养包括社会情感学习等有什么用,我想说:这太有用了。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一个底层素养扎实的孩子,在学术上同样会很扎实地出成果。

我总被问到,怎么算是把数学学明白了,其实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能讲明白,讲明白就是学明白了。我的引申意思其实是在于“会做题”和“讲明白”之间还有很漫长的距离。

我记得我研究生的时候给老师做过一段时间的助教,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了大学生普遍的学习问题,其实是延续了一些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家很喜欢记笔记,讲究套路和技巧,其实套路和技巧不代表深度学习,只会“套路和技巧”是不能把题“讲明白”的。

所以在高年级课堂上如果有一群孩子会像我小时候一样,不满足套路、技巧,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把本质的东西研究懂、搞清楚,那这类的孩子一定有着很扎实的核心素养,这种核心素养可能在他童年时期就形成了。
 
当然,我们在引导后转入一土的孩子时,也会根据他之前的成长经验有意识地把这一部分素养补充进来,因为不管是对孩子升学的学科学习,还是对他未来任何有兴趣的领域,这种素养会带着孩子品味成就感,带着孩子走到更远的地方。


 好的教育应该这样落地生根 

现在,当我们讨论到一些关于未来教育的话题,诸如“如何培养适应不确定未来的孩子”,我总是想到一个观点:未来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每一个当下,如果每一个当下的教育都做对了,做好了,未来也绝对不会差。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想首先要让孩子有扎实的核心素养,如我上面所言,核心素养有点类似圆规的一只脚,一只脚立住了,立稳了,技能和其他能力的半径就可以越来越大,无限延伸。
 
所以当我看到一土孩子在低年级着重培养孩子的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时候,我非常地欣喜,就好像又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未来越来越充满好奇,对自己越来越认知清晰。有了扎实的核心素养,好的教育就有了根。

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夯实核心素养外,还应格外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他们需要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不仅仅要教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背后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是可被迁移和转化的。我希望培养的学生是乐学、会学、善学,并且还能够学好的。
 
在一土,我们的研学项目是“一土一路”,会带着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孩子“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对应一土核心素养中的“敢想敢做”。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经过之前的阶段,内心够强大、有了夯实的底层素养,又理解了知识的构成方法和学习要素,所以就可以自己做一些对接真实世界的项目,切实找到自己的热爱,并确定自己的钻研方向。
 

 “一土一路”研学


其实观察每一步,你就会发现,的教育就是我希望通过“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作为孩子的一个抓手,让孩子回归到对“本质”的探索和内化中,比如对自身的探索、对知识的本质的探索、对真实世界问题的探索,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我的经验告诉我,一个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可能你会说他的成功得益于一个名师、一方名校、多少补课班等等,但是一个人不管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最后的“临门一脚”,最后的所谓“开窍”,一定是自己完成的,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内化。


 能胜任未来的高年级孩子是什么样的?


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的高年级学部也具备以下两个特征:自我认知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

 自我认知的培养 
 
每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一段神奇的旅途,每个个体对世界周围的环境和人们之间的互动充满着好奇,不断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断探索背后的可能。我认为自我认知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尤其是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重要,他们需要了解人与人之间是如何进行互动,人和自我又是怎么互动的。

其实很多心理学把这一领域建立在研究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和自身相关的价值内容、技巧、去切实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对于自我认知的培养,一土高年级“理实班”采用的是“导师制”,每一名学生都配备了一位导师,每周一次的导师会面时间灵活,气氛轻松,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个性化辅导,真正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每一个声音都被关注。

为了帮助他们清晰地认知自我,导师还会和学生一起制定每个学期的OKR,让学生清楚阶段性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每学期末,还会组织学生就OKR进行答辩,以检视自己一个学期的成长与不足。
 
所有的教育学其实是关系学,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有一句话:教育不是知识和人之间的事,更不是考卷和人之间的事,教育是人和人之间的事。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很多经典电影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都是从师生关系开始的。

导师制垫定了孩子和老师之间亲密的如师如友的关系,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不能好好说话。但是在理实班,他们都能找到自己信任的导师,关系的构建是一土的特色,这种特色到高年级学段便显现出它在育人成果上的高效。

▲一土高年级景山开学典礼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理论体现了一土教师团队对于课堂教学更深层的理解,之前的教学理论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而深度学习则是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来进行课程设计。
 
在深度学习框架下的课程,其实学习的主体以孩子为主,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内容的讲授,而是以学生的深度理解为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孩子们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举个例子: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备课是基于知识点,如果有学生提前预习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他可能都会了,如果拿题目考他,他也能做对,于是他可能就不听讲了。

按照传统的教学预设,这名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可能就忽略他,或者让他做点别的事,然后就只讲给还没学会的学生。最终从教学效果上看,全班也都学会了,但这个过程,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实现了深度学习。

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如果出现了学情差异,课堂组织形式也会随之调整,最典型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一个小组内有的提前学了,或者理解地快些,有的理解地慢些,那么就要给这个小组布置需要分工合作的任务:还没有理解的学生负责搞清楚问题所在,并指出困难之处,程度好的学生可能这时就已经有思路了,但是自己会还不行,还要帮助大家都搞清楚,于是就要交流,讲给别人听。

按照《金字塔学习理论》,教授给别人的学习内容最终在大脑的留存率是所有学习方法中最高的。而之前没有理解的同学也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来帮助自己快速理解,讲授的同学则需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给予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小组里的成员就都实现了深度学习。
 
在一土高年级部,我们会有很多项目,比如去年的“一土一路”,就是孩子分成了若干线路,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考察和研究,我们希望把学校变成学生协同学习、教师相互学习、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和支持孩子成长的场所。

▲ 图片来自“一土一路”研学项目

去年在一土一路上我带领的孩子是参与了海南一所学校海洋课程的学习,这是他们的校本课程,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研究海洋地貌、礁石沙滩、观看出海口、红树林,然后孩子们在学习下形成了自己的关于生态保护的分享报告,还有关于珊瑚的研究报告等。有的小组是研究疍家人文化,立足在北纬18度和北纬40度的差异上得出自己的调研结论,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深度学习。

▲ 图片来自“一土一路”海南研学项目
 

▲ 图片来自“一土一路”海南研学项目


深度学习,其实就是为他们的学习动机打开一扇门,孩子就可以在这扇门里越走越远,同时,深度学习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而一个有终身学习观的人才能发现“过程中的乐趣”。

回想我的学习生涯,一路走来,很多时候总是涌起“数学确实比电视或者其他娱乐”有意思,就是这种对知识的追逐和热爱让我欢喜,前段时间我们的科学老师来上课,我翻着科学课本在后面饶有兴致地听了一堂课,我觉得这种乐趣是“知识的意乐心”,只有具有终身学习观的人才能拥有。
 
除了学习知识,长跑也是我的一大乐趣,这个月底我将踏上北京马拉松的跑道,作为一个有着十五年参赛经历的“老马”,就让我用一些马拉松的经验,来结束这一篇我谈教育的文章。

我越来越感受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孩子在起跑线先跑几米对最终的成就关联度不大”。而完成一场马拉松其实需要你对自己的身体状态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且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方法,这其实就对应了一土理实班的特色:自我认知和深度学习。

▲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一个人的起跑阶段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速度,不能因为感觉状态好就猛跑,这样后半程很容易就会跑不下来,要对自己的身体时刻有所感知,对细节有所感知。未来始终是变幻的,但是这些法宝会助你成就未来,找到自己的绽放!
-  END  -

预告 一土高年级部主题分享会

10 月 28 日(本周四)20:00-21:00,李想老师将分享“没有课外班,数学学习只剩刷题一条路了吗?”欢迎扫描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进群,期待线上与您交流。

推荐阅读

双减时代:没有课外班,没有外教课,英语怎么学?


数学博士:没有天赋,能学好数学么?


孩子害怕数学?那是因为你没做到这三条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不想走散,也不会走散,因为我们都相信美好的教育。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