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最深的家国情怀,皆由此启!

丁一 艺旅文化 2024-07-03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经典的《百家姓》开头想必每个人都烂熟于心,这可以说是我们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的启蒙。


寻根问祖,追思念旧,似乎是每一代中国人无法避免的人生命题。


图源/摄图网


《礼记·郊特牲》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敬天法祖”的信仰,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凝聚并维系家族、宗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心灵纽带。


而祠堂,作为祭祖的神圣之地,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不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人们血脉相连的精神家园


安徽黟县宏村汪氏宗祠 图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祠堂,感受祠堂的文化底蕴,在古色古香中追溯自己的家国史,找到对于宗脉源流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文末附有中国祠堂地图(不完全整理)



慎终追远


祠堂,又称宗祠、宗庙、祖祠,是由同一祖先所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供奉祖先神位、尊贤求神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也逐渐成为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商议族内事务的地方。


南宋·楼俦《耕织图》摹本局部)祭祖的场景


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建立祠堂是一个家族在某地安身立命的标志。


无论是在热闹城镇,还是穷乡僻壤,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村舍,那就必定有祠堂存在。有了祠堂,在外打拼的游子们即便离乡多年,依旧能在重返故土时找到自己的根。


清·孙温《红楼梦绘本》旅顺博物馆藏


祠堂的起源离不开中华民族古老的祭祀文化。《左传》中写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的篆书字体就如同在祖先牌位前祷告的形象,正好与真实祭祀的场景对应。


“祀”字常见字形 图源/中国文字博物馆


古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如同其他神祗一样,对自己的子孙有施福降祸的能力。所以他们通过供奉珍贵祭品、举行仪式,以求神灵祖先庇佑子孙后世幸福安康。


作为以宗庙、礼乐、汉字为三大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国有太庙,族有宗祠,家有祖龛,祭祀祖先的场所散布于中华大地之上。祠堂作为祭祖的载体,记录着家族血脉相传的训诫、寄托着后辈对先祖的深厚感情。


江苏徐州白集汉墓,国内迄今不多见的祠、墓形制保存基本完好的东汉画像石墓。图源/艺旅文化


“祠堂”一说正式出现于汉代,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至南宋时,理学家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制,祠堂才在平民百姓中得到发展


明代颁布的《圣谕六条》则从政策上要求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逐渐放宽了民间立祠的限制;明嘉靖年间的“推恩令”促使民间宗祠真正合法化,即便是布衣百姓,也被允许敬祖立庙。


2023年浙江缙云举办的祭祀轩辕黄帝大典 图源/缙云发布



人神之间


祠堂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实际生活需要,衍生了很多门类和功能。尽管它们被称为“祠堂”,但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却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从其属性上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庙祠、专祠、宗祠。


01. 庙祠


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自宗法制确立后,庙祠的设置便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


宗庙作为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其规模因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北京太庙 图源/摄图网



02. 专祠


古代有“大功德于民者,得封神号专立祠庙”之说,所以专祠这种为特定的人或神设立的祠宇便应运而生。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祠堂,表达着民间对英雄们的怀念与崇拜之情,有些专祠的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甚至都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


成都武侯祠 图源/摄图网



03. 宗祠


宗祠是每一族的后裔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一个村落的姓氏只有一个宗祠,具体又分为:


总祠——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

祠堂——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

家祠——合户之祠,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

支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


腾冲和顺古镇寸氏宗祠 图源/摄图网


祠堂是一个家族权势的象征,历朝历代的祠堂都贯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便是达官贵族们新建宅院,也会把风水最好处留给祠堂。选址通常选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


萧山张氏宗祠建筑鸟瞰及周边历史环境 图源/名城杭州


所谓“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无论是哪里的祠堂,大水缸是绝对少不了的,表示聚财安康,有着辟邪、避免邪火的意思。

湖南永州零陵伍家大院祠堂内的清代石水缸 图源/零陵发布


虽然祠堂的布局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


广东揭阳榕城丁氏光禄公祠 图源/方志广东 郑楚藩/摄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四个龛,龛中置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四龛神位依次为高祖、曾祖、祖、考(父)四世的神主,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


安徽省黟县宏村汪氏宗祠 图源/黟县徽黄旅游集团



值得一看的祠堂


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如今的祠堂,除了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外,也是外界了解一个地方的地缘关系、一个家族的发展源流的景点。下面就为各位推荐几处代表性祠堂。

0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南的孝堂山顶,为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

石祠建于东汉初年,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以青石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而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摄影/刘江岭

囿于史料所限,祠主以及其后墓主的身份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从祠堂画像上所刻“相”“令”“二千石”等榜题看,祠主生前可能是诸侯王国的“相”或相当级别的二千石官员,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榜题“相”“令”“二千石”,图片摘自蒋英炬、杨爱国、信立祥、吴文祺著《孝堂山石祠》

除了建筑手法和形式,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还因为汉画像石艺术而享誉海内外。

祠堂的内壁和石梁上线刻36组画像,有车马出行、宴饮庖厨、狩猎百戏、胡汉战争和孔子见老子等历史故事,也有伏羲女娲、雷公风伯等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雕刻精湛,为汉画像石中的精品之作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内的线刻画像(局部)摄影/刘江岭

祠堂的墙壁上有大量历代题记,昭示着岁月沧桑。其中篇幅最大、字数最多、书体最为工整的一篇,为西山墙外侧的“陇东王感孝颂”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胡长仁出任齐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访石祠,有感而发,命人在西山墙石壁刻下了“陇东王感孝颂”,以篆书题额,颂文则为隶书。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西墙外的“陇东王感孝颂” 摄影/刘江岭



02. 晋祠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的晋祠,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走进祠堂,我们能感受三晋历史文脉,了解到从宋元明清至民国的建筑类型。

晋祠 图源/摄图网

晋祠依靠悬瓮山和晋水,既遵从秩序井然,主次分明,轴线贯通的空间位序,又有着各朝代的独特建筑特点。

在以圣母殿为重心的轴线两侧,灵活布置,形成院落式的群体;左右两侧的群体中,又有突出的节点,打造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布局,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晋祠圣母殿 图源/无用研究社 摄影/禹涵

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大殿结构的做法,印证了《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的构造处理方法,为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圣母殿-殿前空间与殿内彩塑 图源/无用研究社 摄影/禹涵

宋代的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也是“我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

晋祠中的鱼沼飞梁、献殿 图源/中国晋祠


03. 己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位于广东潮州城区义安路铁巷头,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曾任曾任广西思恩知府、有道台头衔的黄鹏飞(号已畧,“畧”通“略”)所建。

己略黄公祠门楼 图源/文化潮州


祠堂坐北向南,是一座二进院落,首进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内有着潮州典型的“三[木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的抬梁式屋架

己略黄公祠后厅屋架 图源/文化潮州

而最为引人注目的,为祠堂内的潮汕木雕装饰艺术:以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多种技法雕刻,又在外形色彩上用黑漆装金、五彩装金等加以表现,为潮州木雕的巅峰之作

己略黄公祠木雕局部 图源/文化潮州

不单是木雕,己略黄公祠的石雕、金漆画和嵌瓷等,也都颇为精美,集中展现了清末潮汕民居建筑的艺术成就。

己略黄公祠门楼石雕局部 图源/文化潮州




04. 陈家祠

陈家祠坐落在广州市中山七路,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陈家祠 图源/摄图网

祠堂由几个四合院将大小19座建筑联为一体,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严谨对称布局,人们称此格局为“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

陈家祠庭院 图源/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家祠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成,陈氏族人将它用作供奉和祭祀祖先、族内议事,同时也为本省各县的陈姓子弟在广州时,提供读书、准备科考和住宿的服务,所以这里也叫“陈氏书院”,发挥着培养人才的功能。

聚贤堂 图源/摄图网

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三塑(彩塑、灰塑和陶塑)一铸铁(铸铁工艺品)”闻名于世

来到陈家祠,绝对会被其花脊吸引。陶塑脊饰叫“瓦脊”,因其题材以浮雕花卉纹饰为主,故又称为“花脊”,题材多为人物、动物、花卉和亭台楼阁。

清灰色的砖瓦上碰撞着斑斓的雕塑,仿佛它们都被赋予了生命,在年年岁岁中注视着这座岭南千年古城。

陈家祠陶塑脊饰 图源/摄图网



在历史的更迭中,祠堂经历着起起伏伏,有些更是在硝烟战火中支离零落。但即便它历尽沧桑,每当我们走入祠堂时,那份安全和安定之感依如往昔。

堂内供奉的神位,浇灌着家族的根,每一炷清香,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相信无论在何时,这部写满家族历史的另类书籍,都会欢迎人们在此处细细品读,慢慢领悟。



参考文献:

1. 恩斯特·伯施曼 著《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祠堂》;

2. 焦连法《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3. 杨爱国《故事是如何生成的——以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例》;

4. 蒋英炬、杨爱国、信立祥、吴文祺 著《孝堂山石祠》



🕳️
互动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值得一看的祠堂吗?# 
欢迎在留言中和我们分享~



-END-
招聘、投稿、合作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撰文丨艺旅文化 丁一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近期精彩合辑,和艺旅畅游中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