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交通出行“新四化”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

陈昌智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CEO、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整理:研究员黄博文、实习生吴桐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也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日前,华略智库CEO、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昌智应邀参加2022年第三届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并发表主题演讲,陈院长分享了自己对未来交通演变和城市发展融合的思考,并提出未来交通会向低碳化、智能化、立体化、个性化四大方向发展,青岛应积极打造数字经济、低碳经济、枢纽经济“三大经济”,加快推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文4695字,阅读约12分钟
2022年12月14日,应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邀请,华略智库CEO、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昌智出席2022年第三届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工作推进会暨创新引领交通发展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就“未来交通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主题,从城市对比和调研案例出发,分享了自己对未来交通演变和城市发展融合的思考。以下为演讲摘要:


尊敬的青岛市各位领导、专家们下午好,很荣幸与大家分享这个主题:未来交通出行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今天的主题分享之前,我想给大家讲讲我这些年对多地产业规划的三个认知:

1、小城市才做选择,大城市全都要。

2、决定城市下限的是交通,决定城市上限的是区位。

3、城市最终比拼的是服务,服务最核心的载体是枢纽,枢纽最核心的功能是交换。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提及枢纽经济,希望成为枢纽型城市。我们曾经以为,随着科技与信息的发展,地理的空间区位不再是限制,但现在看未必如此,交通区位条件还是非常重要的,深深影响城市产业的布局。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城市产业与未来交通关系时,首先可以设想未来城市交通会变成怎样。我们认为未来交通会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低碳化。低碳是未来的必然趋势,2021年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52.8%,远超于欧洲与北美的21%和9%。2022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累计市场占有率达到24%,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2025年占有率达到20%”的目标。这是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速度,可见新能源汽车赛道极其广阔。

所以美国总统拜登会提出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抓紧赶超中国。(2021年4月20日,美国总统拜登“云”参观一座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生产中心时表示,“我们会成为电动巴士、汽车的最重要生产国。但目前我们还落后中国许多。”)

我10月底到常州参观新能源汽车企业时,发现这个产业增长非常快,以至于他们认为增速70%都是慢的,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这个赛道我们抓住了,而且不止一个城市。

目光聚焦到青岛,青岛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排全国第十三、山东省第一。很多年前,我们可能认为青岛错过了汽车时代,但在新能源时代,我们发现,青岛在非常快速地反超。目前,以北上广深为首的大城市与新一线城市都在追求低碳化,青岛在这一轮追逐中也并没有示弱。


二是智能化。无论是智能网联汽车,还是其他智能终端,都跟数字化智能化息息相关,在整个交通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有第一梯队的北上广深,其他新一线城市也紧跟其后。

2022年7月10日,在第二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城市发展指数”重磅发布。第一梯队是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青岛位于第二梯队,排全国14名,在政策、产业、研发、潜力等多个维度处于领先,发展态势良好。

整体来讲,无论是智能化还是低碳化,青岛的成绩都可圈可点,比它的GDP城市排名更加前靠。


三是立体化。这是国家非常重视的方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现在每个大城市都希望打通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型运输接驳系统和枢纽网络,一如我们所了解,都在提“1小时通勤圈、2小时城市群、3小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理念。在规划交通布局时,无论这个城市等级如何,都喜欢将自己放在交通圈核心地位。例如,例如许多长三角城市都号称自己为长三角的地理中心。

拥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条件的城市,能级也是非常大的。青岛市是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承担着联通国际的重任,利用立体型枢纽的地位可以做很多文章。

我们知道,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国家名义对一个交通枢纽出台政策:2021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标志着继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

在这里,这个枢纽不仅仅意味着交通功能,还具有引领产业发展与推动开放的意义。在长三角范围内,南通有“北虹桥”、宁波有“南虹桥”,上海另有上海东站作为另一个“虹桥”,其未来能级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越虹桥枢纽。它毗邻浦东机场从而联动飞机、高铁与地铁,赋予浦东发展一个新的基点。

图:《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明确, 由浦东国际机场和铁路上海东站组合形成的浦东交通综合枢纽,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共同构成上海两大国际(国家)级客运枢纽。

据悉,位于浦东新区的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工程是事关国家战略实施和上海长远发展的“超级工程”,定位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的国际开放门户、功能复合的全时活力客厅、绿色低碳的数字智慧城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工程将对照“站场城一体化、规划建设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着力体现生态绿色、数字赋能特色,打造升级版的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处于方案设计阶段。

可见,交通能级与产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通能级低,未来发展的机会可能会少很多。

四是个性化。把交通发展分阶段的话,过去我们注重大排量化,希望交通运力发达,满足大规模出行需求,尤其体现在高铁的建造中。但是现在更强调效率,体现在多种交通之间的无缝衔接。例如下了飞机搭高铁,乘完地铁乘公交,因此每个城市都想建高铁和地铁,甚至感觉没有地铁的配备会低人一等。

但现在,我们可以设想未来交通出行的个性化。个性化基于智能化,例如私人飞机目前也很常见,但还没有普及,未来低空领域会不会出现大量飞行器,我觉得是可期的。未来空中线路可能会与陆地的道路一样密密麻麻,不仅是在低空对乘客的运送,还有无人机对货物及信件的配送,这都将得益于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突破,未来的城市交通一定是水、陆、空同时进行。


刚才我们分享了未来交通的变化趋势,现在我们讲另一个主题:城市产业。为什么我强调城市产业而不是乡村产业、区域产业。这需要了解城市产业的属性:一是高精尖,二是绿色低碳,三是高端要素集聚,四是两业深度融合。

城市产业是高度依托于城市的功能而存在的产业。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说人工智能产业是城市产业,依托大城市才有充沛的人工智能人才供应,才有大规模应用场景,小地方反之。再举个例子,钢铁是基础产业,但依托于矿山或者港口而建,所以也谈不上是城市产业。我们在做城市“十四五”规划时,发现城市产业都脱不开以下这些产业:金融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都市制造。

这些产业都是依托高度发达的城市而存在的,相比于为满足低端或基础需求的小城市产业,大城市的产业具有辐射性、超出城市需求的引领力和服务力,以高度发达的城市为依托。

未来的城市产业与交通的互动会怎么样?我们觉得应以数智化、低碳化、立体化为目标。尤其是数智化,它将带来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发展;低碳化,许多城市都在根据低碳、零碳要求进行改造,例如城市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等;立体化,就是刚才提到的公路、铁路、航空与其它交通方式同时存在,并如毛细血管一般无缝衔接。最后还有TOD综合开发,简单来说就是基于交轨站点的城市空间载体的开发建设。


下面我们看几个城市案例。

杭州号称数字经济第一城,主要体现在应用领域,例如智能网联汽车率先发展,城市运行与产业治理高度联合。我们都知道“城市大脑”发源于杭州,阿里将其最先进的技术作用于城市治理并与政府合作,也成为了许多城市的模板,现“城市大脑”被许多城市引进。得益于阿里在杭州的发展,从而有了“城市大脑”,才有了杭州城市运营的数字化新系统。当然杭州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也做得不错。

常州是“新能源之都”,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常州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这当中常州是唯一的地级市。它形成了“发、储、送、用”闭环的新能源产业格局,即发电、储能、运输、使用,目前这一主导产业正与城市功能高度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城市的运行高度新能源化。


在新兴产业领域,往往是产业培育与城市营造相结合,交通与产业底色相结合。

回到上海虹桥这里,作为立体交通枢纽,既是中心城区的新中心,还是服务+制造产业体系的承载。我用几个词来概括:对标一流、超级链接、站城一体,它是开放枢纽和城市核心,未来青岛的交通枢纽也应具备这样的水平。

交通枢纽并不仅仅是交通的枢纽,还是产业枢纽、开放枢纽、城市枢纽。上海提的创新经济、服务经济、开放经济、总部经济和流量经济,都在虹桥枢纽有承载。当然,还应该包括制造业,但虹桥核心区发展制造业的可能性没有了,都在周边有一定距离的园区。

我曾经与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交流,他们说虹桥由于土地限制目前还限于服务业,制造业非常少,这其实是很遗憾的事情。后来我去做宁波西枢纽的产业规划,宁波机场和高铁站(在建)相衔接,未来设想作为“南虹桥”的定位,对标上海虹桥。

当时上海临空经济区的领导还建议我说,一定要提醒宁波的同志们,城市临空经济区也要留出充足的空间发展制造业,否则一旦都用于服务业,后面再想发展制造业就不可逆了。我觉得我们青岛交通枢纽也要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是重中之重。

实际上,长三角许多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壮大以后都喜欢将总部设在虹桥以便于辐射长三角地区甚至是长江流域,例如科大讯飞,源于合肥,现在虹桥也有总部。

交通枢纽的强大代表着承载力的强大和产业辐射力的强大。那么未来交通如何引领青岛产业发展呢?我觉得首先要定方向,实现交通与产业互相赋能的三个经济:一是数字经济,二是低碳经济,三是枢纽经济。


尤其在枢纽经济方面,如何通过交通的连接实现新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集聚,例如航空偏好型经济和站城融合的经济。青岛“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高质量枢纽经济示范区,听说也在打造青岛国际汽车城。我觉得青岛要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制造业示范中心,我们有这个基础和链接;至于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我觉得更应该叫做新能源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与城市功能高度融合,这才是未来的目标。


围绕交通发展的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枢纽经济如何布局,我提出5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塑立一个城市品牌。无论是交通强国战略、双碳战略、出行需求升级,还是新技术的驱动,都将为未来交通出行打开新空间、新想象,青岛要争做全国“未来交通出行之都”。

二是建立一个特色园区。将“智能交通绿色产业园”建设作为带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吸引高端制造企业和相关配套设施入驻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打造一个企业矩阵。培育壮大一批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骨干领军企业和创新平台载体,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形成交通出行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领军企业“顶天立地”格局。

四是设立一批应用场景。围绕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未来交通行业应用生态,在智能出租、智能公交、智慧停车、智能转运、智能配送、智能清扫等领域支持一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深圳在发展数字经济时提到“智能化全场景城市”,我觉得提得非常好,青岛可以结合自身高端制造基础,创造性开发一批引领未来交通出行的应用场景。

五是营造一个产业生态。以应用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以智能为愿景,从产业主体、产业载体、产业要素、产业制度、产业环境等角度出发,聚力构建未来出行产业新生态,全力打造特大城市未来交通产业发展的标杆和样板。

产业生态非常重要,近几年我在长三角和京津冀所很多城市调研,了解到现在的产业发展已不再是局限大城市,如若局部地区也能做好产业生态,小地方也可以产生大产业和大企业来实现引领性发展。因此,如何从未来出行的角度发展产业生态非常重要。

感谢主办方邀请,谢谢各位的参与!我们相信,青岛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能产生以交通为爆点、具有引领力和支撑力的产业新形态和城市新功能。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原创】从“锈带”到“秀带”之三 :上海杨树浦电厂项目因何荣登《财富》中国最佳设计【原创】华略智库欧洲观察员:战争阴云、大国博弈下的“德国制造”【原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长江经济带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原创】跨省域共同富裕方案发布,这个示范区怎么分好“蛋糕”【热文】追忆江泽民:敏慧好学、才华出众的好所长!【热文】新任部长重磅讲话: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热文】任泽平:否极泰来——对当前形势的几点判断
【热文】数据超乎想象: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战略决心
【热文】无锡,登上《时代》周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