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穿泳衣的牛津博士,活该被骂上热搜?

她姐 刀和歌
2024-07-1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谷小歌


来源:她刊

作者:她姐

欢迎来到谷小歌
每天中午和你遇见


前几天,一个女孩因为沾上了“学历造假”的丑闻,直接被在热搜上骂到“爆”。


而事情的起因,是她在微博更了一篇日常。


只不过那些日常里夹带的字眼过于耀眼,“牛津第一”“天才少女”……


闪闪发光的标签,刺痛了屏幕前无数人的眼睛。


于是,他们再次高举权杖下了场,且言之凿凿。


他们说,“牛津第一”“天才少女”实质上是卖货的微商。


他们说,营销学历、立假人设,她蠢到极致。

 

但,真相果真是如此吗?


如果稍微动点脑子、查点资料,就会发现处于舆论中心的女孩,并非营销。


但这届网友,尤其擅长“空口鉴X”。


之前的鉴茶、鉴婊、鉴媛风波,每一次皆是如此。


一点捕风捉影的猜测,加上多年冲浪的心得,就能轻易给一个人下定论。


而处在风暴中心的当事人,想要自证清白,就每每都要在这种漫天的质疑声中,剖开肚子看看到底有几碗粉。


但,剖开肚子是结束吗?


当每场风波都以这种方式告终,就意味着权杖永远掌握在“空口鉴X”的人手里,那风波就不会停止。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凭借一点点细节就大肆污名女性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


只不过以往鉴婊、鉴媛,是针对女性的外貌、行为。


而这次,他们将脏水,泼向了她的“成就”。


该好好聊聊了。



01

学媛?


风暴中心的女孩是个博主,她叫“朱朱”。


几日前,她以牛津大学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还拿到了200%的奖学金。



“牛津”“年级第一”“200%奖学金”......每一个词拿出来都是金光闪闪的学霸人生。


凭借努力取得了如此了不得的成就,当然是喜事一桩。


于是,朱朱将这些细节发在了微博上和网友分享,没想到舆论的走向却远远超出她的预料。


这条微博被嘲上了热搜,网友认定她造假、炒作


原因有二,一是对事,二是对人。


首先,“牛津上学”这件事似乎漏洞百出,“编都编得不专业”的留言被赞了3000多次。


有自称科班毕业的网友质疑,文中提到的“数学建模系”最多只是个专业,甚至“连专业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个作业”。



还有人认为她的毕业视频、牛津日常照都是造假。


就连造假,技术也一般,画质太糊,P图的技术太差。



文化水平也堪忧,写出的文案“一眼假”,恐怕“大学都没上过”。



质疑完专业领域,开始窥探私生活。


他们越翻她的社交账号越发现,这个博主太不像一个牛津学霸了。


她分享穿着丝绸睡衣的照片,“仿佛卖内衣的”。



还浓妆艳抹,穿JK短裙上课,活脱脱像个蹭流量卖人设的网红、微商。



再去挖她的过往经历,好像更加能证实这是一个营销咖。


她曾上过节目《一站到底》;



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还会自己带话题、打tag,个人简介写着一串离谱名头。


“15岁录取牛津大学,牛津全奖数学博士,20岁就职摩根大通,前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前高盛投资经理,《永别,乌有乡》作者”。



总之,就是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天才少女的人设,这些信息汇总在一起,结果呼之欲出——


“这女的想红想火的功利心就差写在脸上了,哪里有这样的学霸?”


有理有据地推断和定罪之后,嘲弄、段子、梗,接踵而来。

 

有网友问,“这是什么媛?”“学媛?”



还有人说,微商就微商吧,怎么还婊里婊气的?



但没想到,事情很快迎来了“反转”。


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用事实锤死这位假女学霸,有博主出了个大学本科的数学题拷问朱朱。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眼中的绣花枕头,不仅答出来了,还附上了详细的解题思路。




大V证实正确,答案被甩在喷子脸上,她用实力说话。


这时,人们才真正去看到她的生活——


确实毕业于数学建模专业;


微博里有大量记录牛津生活的照片;


发布的视频更是记录了毕业全程。



但,为了证明自己的成绩,她还得摆官网照片、列出系主任的评语



简单到去官网一搜就有的真相,他们看不见。


一个女孩被获得第一,人们第一反应不是认可她的优秀,而是首先抛出质疑。


你要问这质疑的根据,他们说这才“正常”。


毕竟“女孩子自称牛津年级第一”。



但真的正常吗?


朱朱曾隐去性别匿名投稿,向网友询问发展方向的建议。


评论区下,尽是赞叹,有人直接叫“老公”。




而当她公开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布同样的成绩,舆论则完全是另一种光景。


似乎当这些光环换到一个真实的女孩身上,就理应被质疑。


更可笑的是,这场风波,到朱朱自证清白还远远不是结束。


他们开始消解她的优秀。


有人把她的履历,“16岁考牛津”“20岁进入摩根实习”“后来又回牛津读研”,定义为没有任何难度。



他们开始模糊事件的重点。


有人劝遭受了漫天攻击的朱朱,去感谢那个出题的大V。


”没有他,谁信你啊?“



掀起这场风暴的人,不仅毫无歉意,甚至把这无妄之灾,美化成为了一段佳话。


歉意还未到达,夸奖却已装裱好送给挑事者了。


越看这走向,我越觉得可笑又荒唐——


一个女性,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但她的“下场”是即便取得了成就,也要被质疑;要得到认可,则需要有“权威男性”来背书。


甚至,还要进一步反思。


风波过后,朱朱反思自己“确实爱钱”,也“不够真实,会精修照片”,所以引起大家的误会。



而这样的“反思”,大众很是受用。


“你看,她果然不是她描述得那般闪闪发光吧,她爱炫耀、喜欢财富……”


受用的背后,是进一步的“偏见”和“规训”。


似乎男性天然就有追求成功、财富的豁免权。


而女性则似乎不被允许如此。


她似乎则不能野心与优秀兼备,美丽和光芒共存。


或者,她也可以美丽但不能炫耀;她可以有钱,但不能爱财。


总之,她要是那个始终躲在暗处的人,闪闪发光的舞台不是留给她的。


而这些“偏见”和“规训”进一步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我们回望过去发现——


历史的褶皱里,鲜有女性的名字。


是她们没有智慧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吗?


如果翻开那些过往就会知道,不是的。


只不过,很多曾经凭借智慧改变世界的女性,在偏见和规训中,一次次被隐形了。



02

谁把她们逼成「隐藏人物」?


有人可能会质疑——


当一个女性取得足够大的成就时,她是无法被隐形的。


这样的疑问,其实一两句话就能驳回——


你可能知道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但你可知道居里夫人的全名?

 

你可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由于「宇称不守恒」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但你可知道利用实验方法验证的关键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



你可能知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你可知道,很长一段时间网上都流传着而一则“袁隆平和青蒿素”的笑话?


 

你又可知道,关于“青蒿素”的论文最早出现在1979年,而直到2011年,成功提取青蒿素近40年后,屠呦呦才开始为外界知晓,并在85岁的高龄获得早该获得的诺贝尔奖?



你看,连取得如此成就的女性的名字,都能“被隐形”,女性还要做到什么程度才配拥有姓名呢?


但或许,我们更要提出的问题是——


女性为什么会“被隐形”?


是缺少一个“被看见”的契机吗?

 

未必。


玛丽·居里,虽然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1911年法国科学院却拒绝接纳她为成员,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德国数学家埃米·纳脱被提名为格丁根大学的教员,有人抱怨“当我们的战士返回大学,发现自己要屈尊向一个女人学习,他们会作何感想?”;


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对核裂变的发现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但在柏林大学研究期间,她被禁止出入男科学家工作的楼层……

 

发现了吗?


她们并非没有取得成就。


但即便她们取得了成就,也依然会被通过各种借口把她们的名字抹掉,或者把她们排除在行业之外。


由此,奖项与赞扬都和她们无关,而这又进一步成了女性被轻视和遮蔽的“理由”:


“女人没有做过贡献”“女人就是不行啊”……


一切都成了一个闭环。


无人发现这个闭环的奇怪之处,但在当下处处可见这个逻辑闭环的“后遗症”。


有些歧视和偏见,总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出现——


最常见的,赞美女性的外貌。


“90后浙大最年轻博导只会被夸“美女”;”26岁就挂职副县长的博士成为“美女博士”......

 


不管她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大众语境下,排在她名字前面的title,永远和她的外貌有关。


或许有人会问,女性难道不能既聪明又漂亮吗?


但在工作和专业的环境里,为什么要强调女性的外貌,而非成就?


娜奥米·沃尔夫在《美丽神话》说:

 

「粉饰女性面孔,是为了抹去女性的身份、力量和历史。」

 


而这种事例并不少见。


每一个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女性,似乎都要面临这样的尴尬处境。


前不久的冬奥会,关于谷爱凌和全红婵两个天才少女的讨论还热乎着。


讨论的不是两个顶级运动员的成就或者天赋。

 

反而是,她们到底谁更受男性观众喜欢



当女足亚洲杯夺冠,国内很多媒体对女足成员最关心的问题是:


你有对象没?



如果女性取得的成就跟她的外貌无关,强调女性的外貌、关注专业之外的部分,无异于对她能力的贬低和成就的抹杀。


有人似乎觉得,这些对女性的赞美和关注的重点很多时候并无恶意,这只是一种常规的、约定俗成的语境和表达习惯。


但,越是常规、约定俗成,越能反映问题——


即,我们对女性的贬低、成就的抹杀、名字的隐形,已经变成了“日常”。


这种日常之下,将进一步造成更多普通的、平凡女性的成就,消失在历史的褶皱里。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情况——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火神山项目中男女工人比例为1:1。



女性在前线,女性在劳动。


但很多人依然在散播那套被镶在脑子里的话术:


“工地上没有女性。”

“女人干不了脏活累活。”


“被看见”的鲜活而具体的女性,少之又少。


她们努力了、付出了,却依然因为一些约定俗成的思维习惯,而变成了“被消失的大多数”。


无数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女性,仅仅因为女性这一身份,就会遭遇社会的“选择性失明”,被隐形、被忽略、被贬低。


当无数“被隐形”“被消失”的个体聚集起来,就组成了整个女性群体所不得不面对的庞大而又隐形的玻璃天花板——


女性求职难、工资低、晋升难。


而这一切,又被归结于“女人不行”,进一步造成女性被消失、被隐形。


就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诞生了:

 

很多女性帮助造就了历史,却被藏在历史的注脚里。




03

打破循环,让女性被看见


这样的恶性循环持续下去,会是什么后果?


每代女性,都避免不了「从零开始」。

 

而这个“从零开始”,在我们近两年常聊的“女性主义”议题上更是明显。


近几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大家以为都在“向前一步”。


毕竟,女性的处境被空前地看见,家务劳动、生育成本、职场天花板……


讨论女性问题的电视剧、电影、综艺,也呈井喷之势。关注“姐姐”处境的“中女”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马上就要开始第三季。


但吊诡之处就在于——

 

我们如今讨论的、关注的,早已是先驱女性们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讨论过的问题。


就拿我们时常探讨的“男女平等”问题来说。


秋瑾,中国女性革命先驱,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权运动者。


她一生都在为追求女性平等的权利而努力,倾尽自己的家产,兴女学、办女报、争女权;


为了呼吁男女平等,她身体力行穿男装,挑战封建传统礼制;


为了争取女性参政、女性的选举权和投票权,她带领女性去游行、抗疫、示威......

 

当之无愧的“中国女性主义之母”。


但可悲的是,前辈们的抗争和成果并没有被看到和传承,反而都在历史当中被遮蔽和淹没。


学者戴锦华发现,撰写《秋瑾传》的人都几乎一笔不提她在女性主义上做出的抗争,还要对其进行污名和抹黑。


原因是,她丈夫拿钱支持她去日本留学,但她那么多的诗词曲赋,竟然没有写给孩子和丈夫的。



多么可笑。


为了现代化、为了推翻帝制而贡献出生命的一个人,一个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女性,却因为“没给丈夫写过诗”被贬低。


还有当下热议的“离婚冷静期”。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早就提出过见解——


「一方坚持要离就让离。」

 

「(离婚)如加上很多条件,恰恰给有封建思想的干部一个控制和限制离婚自由的借口。」



这些思考,是一代又一代前辈们冲破层层迷雾得到的成果。


我们需要沿着这条路,一点点向前走。


但讽刺的是,这些前辈早已讨论过的问题,如今依然是我们要解决的“新”问题。

 

经过先驱们艰苦斗争总结出来的成果,都在一次次抹杀和隐形中,被“归零”。


正如《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上野千鹤子谈到传承时提到:

 

「历史出现了断裂,中间没有传承,暮然回首,竟发现后继无人。」


这就又回到一开始提到的恶性循环——

 

我们原本完全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放眼更广阔的世界。


但因为抹杀、隐形和没有传承,一代又一代人都避免不了那个「从零开始」的过程。


但,我们或许本不必从零开始。


想要打破这个循环,或许很难有快速有效的答案。

 

但最起码第一步是——


让那些女性的名字、成就,“被看见”“被记住”。


就像张桂梅,在被大众看见之前,张桂梅已在华坪女高里坚守了12年。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她一手操持起来的、完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学生大多是周边山区贫困家庭的女孩。


如果没不是张桂梅,这些学生大多数没有机会再念高中,而是要在十四五岁嫁人、生子。


不止张桂梅,还有更多的女性值得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比如今年两会,蒋胜男代表提出三个提案:


建议提高性同意年龄;

建议民法典法案删除离婚冷静期;

推进法定婚检,保障配偶知情权。

 


比如,微博上有一个「看见女性劳动者」话题,阅读超过8.5亿。


有数以千万的网友加入,一起去发现生活中以往没有被看到的女性劳动者。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当社会看到女性可以获得的成就和权力,


当其他女性看到公共视野里女性可以达到的高度,


就会有更多的女性受到鼓舞,并付诸行动,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因为偏见和歧视而自我设限。


一代女性帮另一代女性,是一种时间的循环,也是一种力量的传递。

 

正如上野千鹤子说的——

 

「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翻起波浪。

 

只要翻起了波浪,被影响到的人就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它传播下去。」


不用着急。


所有女孩一起,慢慢地走,坚定地走,终将走入一个变得更好的世界。

 

道阻且长,但我们不会放弃。


@如果你竟然看到了这里,希望能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请联系。
关于作者:她刊(ID:iiiiher)千万女人都在看 已获得授权转载

读上一篇:史上首位“黑珍珠美人”31年前旧照曝光:这是人类真实拥有的长相吗?
推荐阅读:白百何,活该吗?
谷小歌

清华小姐姐,韩寒【ONE.一个】APP作者,写小说,写娱乐。分享新鲜人、新鲜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