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山湖旁,洗星湾畔,四十年书香四漫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1983-2023






从简陋小平房

到现代化的高楼

从只有简单的借阅功能

到建立了行业领先的信息网络系统

 图书馆承担起了

助力教学科研、打造精神家园的职能

见证了深圳大学40年的飞速发展


作为师生日常打卡之地

图书馆记录着深大人

拼搏向上、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


深圳大学图书馆建馆40周年之际

带你重温往事、讲建馆故事

唤起深大人的最美记忆





图书馆 “创业”史

1983年建校初期,深圳大学借用原宝安县政府的几间小平房作为筹建办公室和临时校舍,图书馆就设在其中的一间平房里。同年9月,深圳大学临时图书馆也随即建立起来。那时的图书馆,编制仅有员工10人,藏书二万余册。

深圳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


1984年8月,粤海校区首期工程中的教学楼建成启用,图书馆也当即随学校迁往“新居”——教学楼A座的三层,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

图书馆的“新居”—— 教学楼


1986年夏天,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图书馆北馆(汇典楼)建成,建筑面积为23441平方米,首创了统一柱网、统一层高、藏阅一体的大开间全开架的馆舍布局,藏书容量100万册的规模在当时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

图书馆北馆(汇典楼)


2007年12月,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图书馆南馆(汇智楼)建成,建筑面积为24544平方米,可以提供约2000个座位。2009年5月,南馆全面投入使用,文理分科的馆藏布局正式成型。

图书馆南馆(汇智楼)


2017年,丽湖校区图书馆(一期)投入使用。作为丽湖校区图书馆建设的过渡工程,开始在医学部综合楼一至二层为丽湖校区各个学院的师生提供服务。

医学部综合楼图书馆


2022年10月,丽湖校区中央图书馆(启明楼)启用,建筑面积为41,774平方米,可容纳藏书约300万册,是深大最大的一座图书馆,成为校园新地标。中央图书馆不仅建有境内高校图书馆首个智能立体书库,还应用了纳米墙、智慧电子屏、玻璃“盒子”、盘点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设施,标志着图书馆进入智慧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央图书馆(启明楼)

上下滑动阅览



大学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深圳大学作为深圳特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天然的改革创新基因。80年代建校初期,深圳大学校园规划的定位为新时代的开放型院校,图书馆选址因地制宜,建设模式别具新意,亦成为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和校园标志性建筑。深圳大学图书馆历经4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四座馆舍总面积已位居全国高校前十,还建有境内高校图书馆第一个智能立体书库,采用的智能仓储系统把计算机技术、物流技术与图书馆技术完美结合,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准确的文献服务。


1986年11月,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参访深圳大学时,感慨于深圳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十分高兴地说:“我梦寐以求的图书馆终于在深大出现了!”

“爱你不变,也不要将我忘却——深圳大学图书馆。” 2010级的校友陈培锋在文章《我的爱情故事——恋上图书馆》中这样写道。数十年来,深大师生将情思寄托于一段名为“图书馆”的岁月中,图书馆陪伴一代又一代深大人走过许多难忘的日子,共同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变化。现在来看,让全校师生职工都参与图书馆的建设,体会图书馆“博文以文、约我以礼、温我以情”的无形力量,也是图书馆走过四十载风风雨雨的重要依靠。







历史有温度

藏在一砖一瓦间




001

典楼

1986年建成,是校内首批大型建筑之一


“未来的学校图书馆应该是大学的心脏和学术中心”,深圳大学首任校长张维教授在建校初期对图书馆建设提出了规划和展望。鲜为人知的是,深圳大学图书馆最初并非在现在看到的位置,它从宝安县府内的一间平房走出,历经在电视大学和在粤海校区首期工程中的教学大楼内的辗转迁移,终于在一幢楼高六层的回字型建筑里得以“安家”。


虽然用现在的眼光可看出这座“回”字型大楼在设计上的缺憾,但丽湖校区中央图书馆总设计师吴家骅先生仍然对当年的老前辈建筑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与钦佩之情。40年前,在海砂遍布、焚山而荒的土地上建造一座图书馆,即便采用当前的技术和施工设备,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幸运的是,在深圳市政府和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清华、北大、中大等国内高校的帮助下,1986年,在粤海校区中心广场的南北主轴线上,图书馆北馆(如今的汇典楼)拔地而起,雄据在深圳大学建筑群的制高点。


汇典楼


北馆首创了统一柱网、统一层高、藏阅一体的大开间全开架的馆舍布局,被著名图书馆建筑学者誉为“中国大陆最早的模数化图书馆建筑”。在粤海校区南校区(沧海校区)还未因填海造陆兴建之时,图书馆北馆向阳面海,背靠绿叶苍翠的荔枝林,从馆内往外眺望,还有承载时光的“天地人和”雕塑以及涌流不息的喷泉给人营造和谐灵动之景。北馆的建筑设计集现代性和典雅性于一体:竖向线条的图书馆外观与两侧的办公楼、教学楼的水平横线条适成对比,加以二层以下大平台的美化设计,给人向上、挺拔、凝重的时代感;室内更是打破传统图书馆封闭空间的模式,通过采光中庭的设计实现空间和光影的追逐,与下方休闲读书区融洽结合,体现宁静典雅的气息。


汇典楼“回”字型内景


在雅致的北馆,一辈又一辈图书馆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图书馆不断发展的故事得以开始而不断丰富。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最宝贵的财富。北馆落成后,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以年均新增7万册的速度平稳增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期,为迎接两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同时满足在校学生快速增长带来的对文献资源的新需求,在学校支持下,图书馆加快藏书建设步伐,咬紧牙关完成超额的工作量,采购、编目、上架,几年间馆藏图书量大幅跃升,赶上很多老牌的大学图书馆。邺架巍巍,典籍汇聚,图书馆像座知识宝库吸引着莘莘学子整日待在图书馆,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成为聚藏浩瀚典籍的文化中心的北馆,也为2011级校友陈诗意在其所写《书中的星空》中留下“只要有书,我便能手摘星辰”的豪迈之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生逢微机和微机网络快速发展的机遇时期,自动化建设一直是图书馆发展历程的重要环节。1984年,图书馆第一届班子明确提出以计算机管理为中心的建馆目标;1985年,图书馆勇于创新,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SULCMIS);1987年,全馆业务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1988年2月4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报道 “深圳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实现图书馆业务管理计算机化”,并评价为“我国图书情报业务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成果”。当钱伟长先生看到检索图书和外借图书只需要二到三秒时,不禁发出“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图书馆”的感叹。


1986年,深圳大学率先实现电脑借还书管理


从那时起,图书馆逐步形成技术强馆的鲜明特色。在1994年推出SULCMIS第2版后,1996年又“率先开始实现省内高校广域网联机编目和书目共享”;1997年,基于互联网和图形界面的SULCMIS第3版把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带上了新的高度。进入21世纪,图书馆在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不仅建设了A级机房、夯实信息化基础建设,还承担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全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门户建设以及基于开源技术和微服务架构的新一代图书馆平台的研制等工作。2015年12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依托图书馆建立深圳技术中心……


1986年,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实行

“全电脑全开架全年全天服务”管理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图书馆建馆初期实施的藏阅合一、全年无休开放、设立勤工俭学岗位等这些在今天早已习以为常的举措,在上世纪80年代一经推出,便在业界产生不小的震动,深大图书馆敢为人先的品格就此形成。在当时,大多数图书馆采用闭架模式,读者想借一本书,需在流通台向图书馆员提交需求,再由图书馆员进入书库代为查找。北馆在设计时就大胆创新,采用大开间全开架的藏书布局,实行藏阅一体的服务方式,让读者与书籍真正“零距离”接触。



002

智楼

2009年投入使用,杜鹃山下的白玻书房


在聚沙成塔、管理更新的岁月里,深圳大学为解决北馆图书资源和容纳人数不堪重负的燃眉之急,汇智楼(南馆)作为北馆的扩容补充得以兴建,并以理工类藏书为主要馆藏。于是学校中心广场南边,原E座教学楼旧址,一座光彩照人、具有现代感的图书馆破土而起,北向与北馆遥相呼应,南靠林幽峰秀的杜鹃山,东望学生活动中心,西临映日浮光的文山湖。


从天人广场远观汇智楼


汇智楼的建筑设计强调视觉呼应和环境对话。纯白外观,镶以绿窗,并以绿树环绕,环境幽静雅致。汇智楼的设计师应用U型玻璃交替排列、凹凸布局,营造出“错窗”的感觉,给人一种立体的通透视觉。小桥流水、迂回连廊的设计,仿佛暗喻求知求学的曲径深幽;三面环水的设计不仅可以为南馆增添灵性,扩大视野,也可减缓被建筑包围而产生的视觉压迫。


汇智楼中央的古树


汇智楼在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集书吧、水吧、报告厅、阅览室和自习室为一体的汇智楼承接了来自北馆四楼的理工科图书,并按照自然科学、工业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类别进行楼层分类,且提供自己的阅览、检索、咨询等服务。自此,北馆藏书主要为文科类,给人留有岁月的典雅、质朴、温暖的感觉;南馆藏书则以理工类为主,展现迈向未来的活力、现代、明亮和创意的风貌。两座馆舍在学校南北中轴线隔天人广场相向而立,共同守护着深圳大学的文化脉络。


003

启明楼

2022年启用,蓝天下的“读书处”,深大新地标


为了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深圳大学从未停止过建设的脚步。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划拨西丽的大面积土地支持深圳大学的新校区和深大学府医院的建设,为深圳大学的增速发展提供了条件。时任校长李清泉高度重视新校区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建设尤为关心,他指出把图书馆规划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要求楼宇设计、环境设计和家具设计既要体现有现代感、科技感,又要体现厚重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让图书馆成为可以传承百年的文化殿堂。伴随丽湖校区建设的步伐,作为丽湖校区图书馆总设计师的吴家骅教授带领团队白纸黑线,伏案画图,建筑工人们驭械推土,砖瓦堆垒。


水天之间的中央图书馆


终于在2022年10月,洗星湾畔,深圳大学新的地标——中央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校长毛军发在中央图书馆启用仪式上表示,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心脏”,建设好图书馆,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央图书馆不仅是丽湖校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师生求学问道的乐园和心灵寄居之所、成就梦想的知识殿堂。


中央图书馆外立面好似排列的图书


漫步在洗星广场,仰望中央图书馆,那棱角分明的线条组合,好似一本本排列在蓝天下的图书,错落有致。图书馆建筑主体采用全钢框架,外饰金属幕墙与玻璃幕墙的组合,既增强了自然采光,同时也减弱了直射带来的炫光。行走其中,建筑因阳光穿透玻璃投射下来的光影而变得富有层次,亦通透十分。馆内还建有境内高校图书馆第一个智能立体书库,采用智能仓储系统把计算机技术、物流技术与图书馆技术完美结合,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准确的文献服务。


中央图书馆坐落在学校地理位置上的几何中心,从高处鸟瞰,中央图书馆“K”字型轮廓犹如一把金钥匙,象征着助力同学们开启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中央图书馆“K”字型轮廓


同时,中央图书馆楼又名“启明楼”,更寄托着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到知识海洋里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明”理笃行。中央图书馆的建立,无疑说明深圳大学图书馆的故事翻开了新的篇章。






今时守初心

此间唯候读书人






群典汇纳,行远益坚

 stepping on the classics, travel to distant places

“藏”与“阅”曾经是图书馆的最重要工作,而从荏苒岁月走入当下,它的功能已发生巨变,服务亦日益多样。电子化、数字化的趋势下,原先的书库阅览区,也在变化的潮流中向自习功能强烈倾斜。


汇智楼内自习的学生们


2020级法学专业的杨露露同学是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常客,早晨八点如约落座,在中央空调的“洗礼”下,学习到接近晚十点时才离开。她和很多同学一样,常常带上电子资料在学习空间自习。图书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参考咨询部主任查颖回答说,电子资源已经随着时代发展成为文献资源采购的重心,在保证纸质资源年度新增目标的前提下,图书馆总是适应新趋势,采购更多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馆长胡振宁认为,学生需要更多的空间,图书馆的建设就应配合这一趋势,安排更多更好的自习位置,“把最好的空间留给读者,是图书馆40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以后也必须坚持。”


图书馆把最好的空间留给读者


为带动更多的人真正来“读书”,活跃深大的读书气氛,图书馆推出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这也是图书馆功能多样化的体现之一。世界读书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毕业季、迎新季、荔园读书节……,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活动花开四季、常办常新,“荔园读书”文化品牌逐渐走进深大学子之心,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学子们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南馆读者部副主任宋丹辉在介绍展览时提到,图书馆不止办书展,也常办画展、书法展、摄影展等。于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画作展。“以前都不知道鱼皮还可以有这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于师生来说,鱼皮画作展一下开阔了眼界。”


图书馆毕业季活动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画作展


图书馆功能改变,是紧跟与学校发展的匹配措施,亦是以读者需求为基础做出的变化。从英文译名上理解,它不是空间组合之后的“space”,而是有情景、有属性的场所“place”。如吴家骅所说:“这就像一间房子,如果不利用它就只是一个储物空间,但当它变成菜市场,他就是一个具备商品往来功能的场所。”可以说,常变常新的图书馆空间是图书馆把“读者至上”理念贯彻落实在行动中的最佳诠释。




心怀丘壑,智起前程

 open the future with wisdom and broad heart

图书馆从自动化管理启程,如今正在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比如,图书馆自主开发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用来管理电子资源的全部生命周期,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开发了全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门户系统,系统涵盖数据库资源百科、集团采购导航、采购方案、数据库使用统计与评价、电子资源使用统计标准规范等功能,在支撑全国高校图书馆以最优价格联合采购数字资源并获取最佳服务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700多个高校图书馆都在使用这一系统,无疑证明了其巨大的影响力。


全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门户系统


疫情期间,数万师生居家上课办公,图书馆的服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资源在校外访问迎来爆发式增长,使原来的校外访问系统难以承载;老师开具纸质论文收录证明也较为困难;留校师生仍有借阅需求。图书馆在第一时间协调各部门,齐心协力,依托多年积累的技术能力和服务理念,迅速建立了有效的电子资源校外访问途径,推出了无接触借书、无纸化论文收录证明、提供电子教材教参等服务。我们是第一批实现通畅的校外访问的高校。”胡振宁馆长骄傲地说,“在电子资源使用方面遇到任何困难,师生都可以通过电话或QQ群的方式进行咨询,即使是深夜,也会有馆员在线答疑解惑。”


2021年以来,图书馆在建设“技术强馆”上不断发力。通过RFID电子标签与定位系统实现了图书的动态定位与智能盘点,新式的自助借书机实现图书的便捷借阅,给读者带来更好的借书与阅读体验。



为使公共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图书馆还创新开展智能化、人性化的“微信选座”服务。系统配合着学生与座位之间的智能管理,实行“监督占座”式的收放座位。既有对被监督人的管理,也有对监督人权限的合理释放,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到。


学生需要阅读学习的场所,书籍也需要容身之所,然而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与书籍将如何各安其所呢?智能立体书库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2022年10月,中央图书馆的智能立体书库投入使用。它就像一个钢筋森林,在钢柱与钢柱拼接形成了一个个高达18米的货架,一个个书箱排列在货架之上,每个书箱约有40本书,摆放紧密,密度极高,每一寸空间都被高效利用。


中央图书馆的智能立体书库


同时,智能仓储系统就像这片森林的“管家”,致力于用自动化运输让书“动起来”。 当学生提交了书籍的预借申请时,系统将存储位置信息上传,再由馆员将书籍取出,放在前台等着学生来取,整套流程不会超过5分钟。“这是境内高校图书馆首个智能立体书库!”宋丹辉说起来充满着自豪感。




纸短情长,静水流深

the time here and emotions placed here are beyond words

“我第一次来北馆是在高考之后,当时是作为一名游客来深大参观。” 来自人文学院的戴远哲与图书馆的缘分开始于四年前的暑假。初见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便让他感到震惊,图书馆资源的“深”与“全”激发着他对其中藏书的期待。进入深大的这些年,他也始终延续着对知识的渴求,常居校读者榜前列,图书馆像引路人般默默带着他走过了一程又一程。


“图书馆一定是一个有性格、有交流的场所。”吴家骅评价道。据2019级西班牙语专业的彭梓洲回忆,2020年的一个期末周,他在南馆三楼电脑边看到一盒贴着纸条的巧克力,上面写着“吃颗巧克力吧,祝考试顺利呀!”在所有人都忙忙碌碌的图书馆中,彭梓洲却感受到了陌生人的善意与温暖,于是他也写了张小便条作为善意的回应。


书架之间读书的身影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图书馆不单是学子同大师“对话”的圣地,同时也是彼此促进,相互了解的殿堂。为了能方便拿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彭梓洲通常选择坐在书架边的地板上,“有时透过几本书的空隙,我便惊喜地发现隔壁的书架边上也有人在和我一样做,每次看见都会让我觉得很触动。”学业很苦,每一个坚持着向前的身影都可敬可爱。


“我本身是学图书馆专业的,一毕业就进入图书馆工作了。”除了学子们对图书馆情有独钟,图书馆员更是对图书馆倾注着深情,宋丹辉就是其中的一员。不管是探索如何应用RFID技术打造智慧图书馆、优化流通借阅流程,还是研究如何挖掘高影响力的图书推荐给师生,她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在外人看来枯燥无聊的专业,她却一直读到了博士,到如今深耕于读者服务和阅读推广,她依然乐在其中。


为了助力学子学习,图书馆于2020年设立“bring on your own service”学习区,为需要使用电脑码字的同学提供便利。“记得有次在中央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感觉好冷,我就找到值班人员,想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但中央空调温度调不了,他便帮我打开自习室的门,让一点热风吹进来”,杨露露说道,“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总是很贴心地为我们着想,让我们安心学习。” 






未来在脚下

全馆携力探蓝图




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光影之下,是图书馆团结合作、凝心聚力的11个业务部门。胡振宁介绍,除了负责协调各方的综合办公室,还有关于基础馆藏建设的三个部门——采访部、编目部和电子资源部;针对读者服务的四个部门——南馆读者部、北馆读者部、丽湖读者部、参考咨询部;负责系统研发的电脑部、负责硬件与网络保障的运行维护部;以及进行战略发展研究的业务资讯部。



在全馆员工的努力下,图书馆一直向着高水平、智慧化的建设方向发展。阅读场景人性化、管理技术信息化、文献资源多元化,这些不仅是图书馆的改变,也是戴远哲的感受,“前段时间有两三个月没去北馆,再回到三楼熟悉的历史学类丛书区时,我发现不仅藏书位置改变了,书架上还摆放了很多新近出版的图书,有些还散发着墨香。”偶然回想起四年前第一次来到图书馆的情景,他也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如斯。临近毕业,戴远哲越来越珍惜每一次来图书馆的机会,“大概是不再像之前那么从容了,以前常常在书架前逛来逛去,想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书,而现在想的是,能多读一本就赶紧多读一本。”


在今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图书馆几个部门将合作推出一系列活动,近期正在布置《复兴文库》书展暨图文展。《复兴文库》作为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宋丹辉透露,“我们与学院联动的共读活动作为传统经典项目,也会继续开展。”


2021年毕业季时,学校启动了校友终身学习计划。一方面图书馆为校友提供终身服务,校友不仅可以凭校友卡到图书馆借阅,还能使用免费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图书馆希望校友能够把他们出版的书捐赠给图书馆,实现双向互动。胡振宁馆长倡议:“无论是已经毕业的校友,还是在校师生,都常来图书馆看书吧,图书馆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回望40年来的发展历程,图书馆的功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图书馆不再只是一个文献汇聚的集合体,更是一个知识交叉与碰撞的平台。高校图书馆面临融合新知的新趋势,胡振宁馆长坦言:“大部分科研项目要通过学科交叉进行,甚至文理跨界。图书馆希望文科生多读科普类图书,理科生多读人文社科类图书,这样才能提高综合素质。图书馆如何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我们目前考虑的问题之一。”


深圳大学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图书馆和其他单位一样,感觉重任在肩,责无旁贷。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祝福图书馆,在新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再创佳绩。




特别感谢

深圳大学图书馆对本文的支持和勘误

以及各位受访者的热心参与






文字|陈心怡 白铭洋 陈子桐 刘子凡 罗率中 黄中信

供图|图书馆 庞审 ShenzhenLOOK

编辑|周碾锋

排版|黄中信 

监制|楚美丽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