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文看懂千年积淀的有福之地

黄也 道中华
2024-08-28




德化瓷、福建茶、软木画、五彩簪花……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把几千年来福建的历史蕴藏徐徐展开。


近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福建体验项目”在北京市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举办。项目通过各类生动展演、趣味体验,让各族群众直观地了解福建,感受福建独具特色的历史底蕴、清新生态和多元文化,体会闽台文化同根同源。


福建山海交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东南代表和生动典范;也带给中华文明更多面朝大海、走向世界的思考和机会。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福建体验项目”现场图。(图片来源: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展览现场,多名“蟳埔女”作为工作人员为参观者讲解蟳埔习俗文化历史。图为市民游客体验蟳埔簪花。(图片来源: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闽越文化 传承千年


福建简称“闽”,《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也”,可见闽字早期是指族群而非地理。《周礼》中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记载,其中七闽就是指当时生活在福建一带的闽越部族。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灭楚,随后秦设置闽中郡。与其他郡的建制不同,秦并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来,而是令原闽越王继续统治,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最初范例之一。


后来,在北方十六国政权不断更迭的时期,烽火遍地,大批汉人开始南迁。先秦时期被中原人视为不毛之地的福建成了躲避乱世的“桃花源”。


随着汉人入闽的,还有儒释道文化和耕种纺织技术。在碰撞交流中,福建本土的闽越人逐渐与汉人融合,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同时兼具浓厚闽越文化的地方特色。


▲福州,闽都民俗园春色如画。民俗园是以展示闽越农耕文化为主线,以体现福州地区古代、近代耕读习俗为主的开放性主题文化公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往今来,福建山海相融,人文荟萃。这里不仅拥有别样景致,更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别样文化。这里有历史上闻名中外的港口,有中国最早的专业造船厂,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妈祖文化信仰……福建独有的海洋文化,带给了中华文明另一种思考,也让这片土地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出口。


▲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郑和下西洋 功业惠千秋


福建福州市长乐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保存着一块明代《天妃灵应之记》碑。这块石碑由郑和刊立,刻有“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字样。碑文中的“斯”,便是郑和下西洋船只经常停靠等待开洋的地方——福州长乐太平港。

▲郑和史迹陈列馆。(图片来源:福州市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可见郑和出洋的目的之一是寻访失踪的建文帝。郑和没能完成这个目标,但却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可谓功业惠及千秋。


郑和每次出航率领的船队有几百艘船。据记载,郑和下西洋乘坐的是44丈长,18丈宽的“大宝船”,约等于138米之长。排水量千余吨。要知道几十年后跨越大西洋来到美洲的哥伦布船队不过只有三艘船,排水量在百吨上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郑和船队二千料海船模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在28年间七下西洋,抵达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有强大的力量,却从不去征服和侵略他国,也没有掠夺过财物,更没有建立过殖民地,堪称真正的和平之旅。东南亚国家人民为郑和建祠立碑,直到今天,三宝井、三宝庙等遗迹仍然香火不断。


郑和舰队在长乐太平港停泊,短则数月,多则半年。一来是为了等待东北顺风启航,二来是整备补给,招募水手。如此庞大的舰队,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福建的物产,为远航队伍提供了坚实物资保障。


▲郑和多次下西洋的登文道码头遗址。(图片来源:“常来长乐”官微)


郑和舰队的船员信仰不同,风俗各异,郑和布施佛寺、祷祝“神妃”、重修清真寺,用尊重不同信仰,“因俗利导”的策略,将拥有不同风俗习惯和信仰的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完成远航伟业。2003年,印尼东爪哇建立了泗水郑和清真寺。该建筑设计参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陈列着郑和宝船的仿制船和郑和下西洋的画像。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外交历史上最瑰丽的篇章,也是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完成的壮举。这场和平之旅奠定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长期友好的关系,让中国认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今天的福建长乐已经历经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但我们仍可以在太平港遗址缅怀那支气吞山河的舰队。


▲长乐美丽海岸线。(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姜亮摄


   魅力泉州 海丝起点

公元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元大都南下进入福建。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这样一个港口:“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这里的刺桐港就指今天的泉州港。五代时期,泉州就因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廓环城遍植刺桐树,而得别名“刺桐城”。


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时刺桐港就崭露头角,是“中国古代四大港口”之一;两宋时刺桐港因大量海商频繁往来,海外贸易日益繁荣而闻名;至元代刺桐港海上贸易达到空前繁荣,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最大商业港口之一。不同国家来泉州经商、游历和传教的人“数以万计”。


▲泉州市区真武庙重现宋代“东方第一大港”独特的祭海盛典。(图片来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泉州之所以能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除了地理上的优势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闽人自古“善舟船”,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为远航提供了人员储备。二是古代中国对外出口以瓷器、茶叶为主,而这二者又恰恰是福建特产。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意味着刺桐古城的那段文明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千年前的泉州已是“涨海声中万国商”,今日泉州也必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再振古港雄风。


   闽台交融 两岸共好


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一衣带水、渊源深厚,自古以来民众频繁来往两岸。


被称为“闽台渊源彰显地”的福州三坊七巷,曾涌现出一大批为开发、建设和保卫台湾作出卓越贡献的仁人志士。明万历年间,家住吉庇巷的沈有容,曾三度率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兰入侵者,成为“收复台湾第一名将”。


晚清名臣沈葆桢,是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之一,亦是宫巷走出的巡台大臣。他与左宗棠等晚清洋务派重臣于1866年在福州马尾创办了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的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严复、邓世昌等一大批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海军将领和工业人才。1874年,日本出兵入侵台湾。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舰驰台,有勇有谋地开展了一系列军事与外交斗争。驱日保台后,沈葆桢继续留台处理善后,整顿防务,并相继提出设台北府、移福建巡抚驻台等一系列治台主张,对保卫国土、密切闽台关系、推进台湾近代化意义重大。


闽台两地交融互补,相濡以沫。清代初期,台湾郑氏与清廷对峙,两岸经贸也陷入停滞。1683年清统一台湾以后,康熙帝宣布解除海禁,开海贸易。到了嘉庆元年(1796年),仅鹿港一地就有往来商船千余艘,商号6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由福建漳泉商人经营。


随着社会日趋稳定、开海贸易和闽粤沿海居民赴台劳作,台湾人口日多,耕地日广。1864年起台湾开始向福建输出粮食和蔗糖。闽台经济就在互相扶持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第十六届海峡论坛·闽台民族宗教交流活动现场。(图片来源: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6月15日,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今年海峡论坛延续“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主题。福建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也是两岸交流往来、融合发展的前沿。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近一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和具体举措,福建省制定有关实施意见,在促进闽台人员往来、便利台胞在闽工作生活、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本届海峡论坛上,不少在闽台胞分享亲身体会,“点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期盼在共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利益更多、福祉更实、未来更好。


福籽同心爱中华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船员们总被败血症困扰,但当时的郑和船队在航程中却从未有人患败血症。这是因为中国人有饮用绿茶的习惯,而绿茶富含的维生素C可有效预防败血症。据《明史·食货志》载“天下岁额止四千二十二斤,而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足见福建产茶之丰。


福建茶享誉海内外。在目前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览的福建体验馆中,市民游客可以在“一叶同根 两岸福茶”茶空间现场,体验到北苑贡茶、茉莉花茶、坦洋工夫、福鼎白茶、武夷山岩茶、正山小种、铁观音、漳平水仙等特色福建茶,品尝原汁原味的永和鱼丸,以及来自宝岛台湾的特色小吃,喝“福”茶,有“全福”。


▲展览工作人员向观众发放福建传统小吃“永和鱼丸”供免费品尝。(图片来源: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展览现场,市民游客还可现场体验“簪花”。“今生戴花,来世漂亮”,五彩斑斓的簪花、象牙固定的发髻……不用去泉州,即可体验蟳埔村“头上花园”的浪漫,感受独特的渔家女原生态习俗,体会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闽南渔村里的融合传承。


▲图为参观者头戴蟳埔簪花拍照。(图片来源: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福建体验馆中展示的德化白瓷。


此外,市民游客还可以饱览德化白瓷的精妙质感。“中国白”享誉世界,“瓷”名中外,折射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交融共生。以“瓷”为媒,讲述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福建新贡献。现场展出敦煌文化、天路、昭君出塞、一根竹竿撬动两岸情、蓝氏三杰、民族团结誓词碑、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经典作品……多方位展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的宏大历史叙事场景。


民族团结,幸福花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奋进新征程,福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全方位高质量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窗口,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幸福画卷。



审核 | 闫   永

监制 | 肖静芳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制作 | 郭欣欣





推荐阅读


走进宁夏,打开一座宝藏!

黄河流域这块神奇的土地真有一套!竟然兼容了游牧和农耕两大文明

这些美好,不敢自怡悦,唯愿持赠君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道中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