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中东研究所

其他

MESI· 动态|上外中东研究所代表团赴英国参加第二届“埃克塞特-上海中东论坛”

Li)以及萨贾德·里兹维教授分别发表了总结性演讲。他们对本次论坛在增进两校合作、推动中英学术交流方面的实际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双方未来深化机制化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2024年9月10日
9月14日 下午 5:00
其他

钮松、王丹钰:“从‘京京和四海’到‘苏海尔和索拉雅’:中国对卡塔尔的熊猫外交”, CIJ(SSCI)

peace.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9月6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教授就以色列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2024年9月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以色列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24年9月3日第8版),全文如下:以色列70万人大游行呼吁停火当地时间9月1日,以色列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数十万民众走上街头呼吁政府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推动被扣押人员获释。9月2日一早,由以色列劳工联合会主席发起的全国性罢工开启,进一步向政府施压。有说法称,这是加沙冲突延宕近11个月以来以色列爆发的最大规模示威活动。以色列民众为何愤怒?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命是否会受影响?此轮抗议示威又能否成为转折点,给加沙停火协议带来曙光?民众怒从何起?9月的第一天,众多愤怒的以色列民众走上街头,高呼要求停火的口号,高举标语牌和被扣押人员的照片。据新华社援引以色列《新消息报》网站9月1日晚报道,当天全国共有70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其中特拉维夫有55万人。9月2日,示威活动仍未平息。以色列全国性罢工2日6时开启。特拉维夫等城市的市政部门已宣布参加此次罢工,预计学校、国际机场和许多私营企业都将受此影响。“以色列4月也曾爆发过大规模游行,但此次游行和以往不同,有两大特点:人数多、席卷全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说。此轮大规模抗议的直接导火索是以军在加沙地带发现6具被扣押人员遗体。在特拉维夫,人质家属和支持者抬着6具道具棺材游行,聚集在以色列军事总部前。去年10月,大约250人被哈马斯等巴方武装人员带回加沙地带扣押。目前,大约还有100人仍在加沙地带。以方估计,其中约三分之一可能已经死亡。对于民众的怒火,内塔尼亚胡随后发表声明称,以政府及他本人都致力于继续寻求达成停火协议,以便让所有被扣押人员获释并保障以色列人安全。他还说,以色列在抓到凶手前不会罢休。哈马斯高级官员则表示,以色列拒绝签署停火协议,应该对这些人的死亡负责。舆论认为,以色列民众走上街头,不仅为了表达对人质之死的痛心,也是宣泄对政府的强烈不满。一方面,大规模游行体现出以色列民众的厌战情绪。丁隆表示,加沙冲突已近11个月,但以色列民众却看不到尽头。以色列当初发动军事行动时,曾设定三大目标:让被扣人员回家、摧毁哈马斯、让加沙地带非军事化,但这些目标都未实现。此外,战争对以色列经济和民生影响巨大,“可以说以色列建国后从未面临如此严重的经济崩溃威胁”。丁隆说,以色列不仅与哈马斯在加沙地带较量,还与伊朗及多个民兵组织发生规模不等的冲突,让以色列处于不安全、不安定的状况。这不仅损害了以色列物流、运输、生产等多方面,还让大量高端人才流失。对于外部投资者和人才来说,以色列不再是个安全国家。另一方面,游行也体现出民众对以色列政府和政客的深深失望。在很多民众和反对党看来,内塔尼亚胡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发动军事行动,实际上却是为了延续政治生命采取拖延战术,为了个人政治私利“绑架”整个国家和民众,这让人质回国、停火止战遥遥无期。“预计在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满一周年之前,游行示威每个周末都将上演,规模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丁隆说。暴露内部分歧在外界看来,大量以色列民众走上街头,暴露出以色列民意的撕裂。虽然不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正在加深,但丁隆也指出,还有相当多没有发声的民众仍支持以色列继续开展针对哈马斯、伊朗、也门胡塞武装等的军事行动。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内部的分歧也日渐公开化。就在民众示威、内塔尼亚胡继续强硬表态的同一天,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呼吁尽快达成释放被扣押人员协议,“时间已经不多”。他表示,为了达成协议,需改变在“费城走廊”保留驻军的决定,并呼吁召开内阁紧急会议。“费城走廊”是指加沙地带与埃及边界一段长约14公里、作为军事缓冲区的狭长地带。哈马斯要求以色列从“费城走廊”撤军,以方则坚持不撤,这成为停火谈判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称,加兰特指责内塔尼亚胡把在“费城走廊”驻军作为优先考虑事项,无异于给所有以方被扣人员判死刑。民众的愤怒、政府内部不和,会否危及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命?丁隆表示,自去年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政府曾多次出现危机。厌战派与好战派对垒激烈,战时内阁已经瓦解,就连军方内部也出现严重分歧,一些以军高级将领的观点、立场与官方相左。但丁隆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以色列主战派和极右翼力量恐怕更为强大。无论是以色列国内的政治纷争还是意见的激烈碰撞,“都无法威胁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继续执政,也不会导致以内阁垮台和大选提前到来”。停火还有多远?在以色列街头陷入大规模抗议之际,加沙地带却迎来些许平静。以色列与哈马斯此前同意从9月1日开始临时停火,为加沙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不过,以色列政府强调这是特定措施,不等于“全面停火”。舆论认为,对于加沙地带的儿童来说,疫苗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仍是停火止战。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造成巴勒斯坦4万多人死亡,包括不少妇女和儿童。然而,自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8月15日在卡塔尔重启以来,谈判进展有限。目前,最新一轮谈判已结束,但谈判仍经由其他渠道继续。据知情人士9月1日透露,美国总统拜登正考虑在几天之内,向以色列与哈马斯提出停火协议的最终方案。美国官员承认,这6人死亡令本已艰难的谈判进程更复杂,也增加了拜登政府的紧迫感。在内外压力之下,加沙停火协议是否可能在近期达成?此轮示威活动能否成为转折点?对此,以色列舆情专家达利娅·申德琳认为,如果大规模罢工持续,以色列全国陷入停滞,那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或政治领导人也能声援,可能会促使内塔尼亚胡改变政策。但丁隆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抗议无法影响以色列政治的总体走向,自然也难以左右停火谈判的进展。丁隆认为,虽然在美国、卡塔尔、埃及方面的斡旋下,以色列未让谈判走向破灭,但总在关键时刻提出新要求,用一些细节去拖垮、搅黄谈判。对于以色列的做法,美国也没有主持公道,未能真正对以施压,让其作出战略性让步。“如今,距离加沙冲突满一年还剩一个多月,距离美国大选投票还剩两个多月。预计以色列在此之前将继续拖延并维持现状。”丁隆认为,以色列还将边谈边打,在战场上加大攻击力度,不愿让局势平静。接下来,美国大选或将成为局势最大变量。“内塔尼亚胡或许希望,若特朗普能上台,美国将以更大力度给以色列撑腰,纵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和地区的所作所为。”来源:解放日报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9月4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战时内阁面临的挑战接受Global Times采访

2024年9月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战时内阁面临的挑战接受Global
9月4日 下午 5:00
其他

【世界知识】刘中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探索与抗争的45年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24年第17期责编:杜文睿查看本期目录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杂志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9月3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章远研究员就中东安全困境和中国的中东外交接受伊朗Iranian Diplomacy专访

2024年8月2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章远研究员就中东安全困境和中国的中东外交接受伊朗著名国际关系和外交平台Iranian
8月28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赵军副教授就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冲突问题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2024年8月2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赵军副教授就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冲突问题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见《南方都市报》2024年8月27日第15版),全文如下:以色列正将目标转向真主党
8月27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接受《解放日报》专访

2024年8月2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接受《解放日报》专访(见《解放日报》2024年8月26日第8版),全文如下:真主党对以发动大规模袭击当地时间8月25日,黎巴嫩真主党宣布,为报复以色列暗杀该组织高级军事指挥官福阿德·舒库尔,当天对以色列进行大规模袭击。真主党发动此轮袭击有哪些看点?对地区局势影响几何?围绕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有何考量记者:真主党称,最新袭击是为报复以色列7月30日暗杀该组织高级军事指挥官舒库尔。就在舒库尔遇刺第二天,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遇袭身亡。伊朗、哈马斯和真主党等均指认暗杀是以色列所为,誓言对以色列施以强力报复。此后,不断传出伊朗或真主党将对以色列发动袭击的消息。眼下距离哈马斯和真主党高层遇刺已过去近一个月,真主党为何此时动手?刘中民:真主党发动最新袭击与其配合伊朗报复以色列有一定关系,同时体现出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长期矛盾。自本轮巴以冲突去年10月爆发以来,真主党与以色列部队在黎巴嫩—以色列边境持续发生交火。目前,随着加沙冲突趋向告一段落,以色列也在筹划对真主党动手。因此,真主党发动最新袭击可能是在“下先手棋”,为以色列今后动手作准备。记者:此次袭击为何由真主党,而非伊朗发动?刘中民:首先,真主党发动最新袭击或有自身“先发制人”的考量。其次,在以伊朗为核心的地区抵抗力量中,真主党在对以色列发动袭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经过持续数月的加沙冲突,哈马斯的实力遭到以色列军事打击。相比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等地区组织,真主党在地理上距离以色列更近,军事实力较强,人员更充足、装备更先进,真主党与以色列的斗争经验也较为丰富。此外,伊朗没有直接发动袭击有助于其控制与以色列的矛盾。记者:真主党25日说,对以色列11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真主党对打击目标的选择有何考量?刘中民:真主党此轮袭击基本延续其与以色列自去年10月以来的冲突模式,即针对对方军事目标,尽量避免平民伤亡。如果冲突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将会带来局势失控风险。报复循环记者:报复行动发生约一个半小时后,真主党发表声明说,针对以色列的第一阶段打击“胜利结束”。25日当天,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宣布以色列全境进入48小时紧急状态。以色列急救组织“红色大卫盾”说,北部城市阿卡有一人被火箭弹弹片击中后受伤,已被送医。真主党最新袭击对以色列造成多大程度打击?刘中民:对于真主党发动袭击,以色列方面已有预判。近日有报道称,以色列正在为其与真主党可能爆发的全面冲突作准备。此外,以军25日早些时候发表声明说,以军事先侦察到真主党将对以色列进行大规模袭击,随即对黎巴嫩境内目标进行了先发制人的打击,以“消除威胁”。记者:以色列会如何回应真主党的最新袭击?刘中民: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报复循环早已开启,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冲突的规模、打击力度和方式会否发生变化。接下来,不排除以色列对真主党发动大规模空袭,或者定点清除真主党高层。记者: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最新冲突对加沙停火谈判影响几何?刘中民:预计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最新冲突会对加沙停火谈判产生负面影响。即使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没有爆发新的直接冲突,加沙停火谈判已经步履维艰。近一个月来,哈马斯和真主党高层遇刺余波未散,以色列仍然边打边谈并导致加沙人道主义形势持续恶化,哈马斯没有直接参与谈判,双方难以达成妥协。记者: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最新冲突对地区局势影响几何?黎巴嫩—以色列边境会成为加沙地带之后的“第二战场”吗?刘中民:黎巴嫩—以色列边境成为“第二战场”的可能性存在,但仍有待观察。一方面,以色列有相关动机。目前正值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趋向告一段落,而且以色列将真主党视为较为现实的威胁。另一方面,美国仍在中东地区“推销”加沙停火协议,近期美国对以色列的不满愈发凸显。尤其考虑到美国大选临近,如果黎巴嫩—以色列边境成为“第二战场”,预计将在美国国内引发回响。来源:解放日报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8月27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赵军副教授就哈马斯缺席谈判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2024年8月1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赵军副教授就哈马斯缺席谈判接受《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南都即时”采访,全文如下:前景难料的加沙停火进程:哈马斯缺席的谈判,参与方各有盘算当地时间8月15日,新一轮加沙地带停火谈判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卡塔尔、埃及、美国、以色列四方代表参加会谈,哈马斯方面缺席。“主要当事方哈马斯缺席,意味着谈判及其结果意义都不大。”1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赵军向南都记者分析称,美国的战略目的是在该国大选前,中东局势不要失控,支持以色列获胜的战略目标不变,谈判的其他参与方也各有算盘。哈马斯呼吁落实停火方案而非谈判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起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火箭弹袭击,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巴以在加沙地带军事冲突不断,加沙地带深陷日益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民众流离失所。自加沙地带南部拉法口岸2024年5月初突然关闭以来,进入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减少了一半以上。联合国表示,目前加沙地带每10人中就有9人处于境内流离失所状态。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8月15日发布的数据,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4万巴勒斯坦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则表示,加沙地带医院床位已经从冲突爆发前的3500张下降至1400张,却要用来满足220万人口的需求。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虽时有停火谈判,但代理人战争接连不断,停火进程举步维艰。当地时间8月15日,新一轮加沙地带停火谈判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卡塔尔、埃及、美国、以色列四方代表参加会谈。谈判进行的前一天,以色列军方仍在加沙地带展开军事行动,导致多人伤亡。哈马斯高级官员萨米·阿布·祖赫里日前表示,哈马斯同意其7月2日收到的以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所提建议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相关决议为基础的停火方案,并已准备好立即讨论落实这一方案的机制,但“推进新谈判将让占领者强加新条件”,他认为以方会利用谈判时间展开更多“屠杀”。谈判参与方各有算盘在当地时间15日举行的新一轮加沙地带停火谈判中,哈马斯方面缺席了当天的会谈。哈马斯高级官员奥萨马·哈姆丹同日表示,哈马斯不会就加沙停火协议的任何新条件进行谈判。“此次谈判的主要目标表面上是促成停火,实质上是美国、卡塔尔和埃及等调解方,以及当事方以色列在盘算暂停交火以满足各自战略需求的计划。”8月1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赵军向南都记者分析道。他认为,美国的战略目的是在该国大选前,中东局势不要失控,支持以色列获胜的战略目标不变;埃及则希望通过推动谈判,为自身经济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安全环境,并借机提升地区政治影响力;卡塔尔也是想通过此次会谈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以色列则是借坡下驴,一方面应了美国的要求,另一方面调整打击哈马斯的策略,但其彻底消灭哈马斯的目标不变。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15日表示,卡塔尔和埃及将把会谈内容转达哈马斯方面。约翰·柯比说,加沙停火谈判在卡塔尔重启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他预计不会立即达成协议,因为仍有大量工作要做,谈判可能持续到16日。他说,停火协议框架已基本得到各方同意,但协议的执行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并拒绝透露分歧的具体细节。“哈马斯未派代表参加,本身就是此次谈判的最主要挑战,而且各参与方的战略目标各异,很难达成共识,就算达成某种共识,共识能否能够推进落实,也是一个挑战。”赵军说。他认为,主要当事方哈马斯缺席,意味着谈判及其结果都意义不大,也就意味着谈判本身注定了失败。
8月18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伊朗-以色列关系和中东局势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2024年8月1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伊朗-以色列关系和中东局势接受观察者网专访,全文如下:
8月18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教授就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2024年8月1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24年8月16日第4版),全文如下: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有戏吗?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8月15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与会者包括以色列、卡塔尔、美国和埃及的官员,但尚不清楚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是否参加。在加沙冲突延宕逾10个月之久、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以及伊朗筹谋报复以色列之际,本轮多哈谈判被认为至关重要且异常紧迫,甚至被视为达成停火协议的“最后机会”、解开关联问题的“一把钥匙”。然而,舆论认为,这将是一场障碍重重的高风险谈判。由于冲突双方立场、诉求差异大,部分症结难解,再叠加其他干扰因素,谈判能否取得突破被打上问号。牵一发动全身其实,就在消息传出的前一刻,外界对本轮谈判能否如期举行仍捏把汗。因为冲突关键一方哈马斯会否参加并不明确。8日,卡塔尔、埃及和美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以色列和哈马斯15日恢复谈判。以色列迅速作出回应,同意派代表团参加。但哈马斯没有很快“接球”,直至3天后才打破沉默,发表了一份被认为可能暗示拒绝谈判的声明。声明呼吁根据此前协商结果制定实施计划,并迫使以色列执行,而非寻求更多轮的谈判或新的提议。据知情人士透露,哈马斯并未参加15日的谈判,但可能在15日谈判后与斡旋方会谈,前提是后者能带着以色列“认真的回应”来与其沟通。分析人士认为,在哈马斯是否参会并不确定的情况下,相关方仍决定如期举行谈判反映了当前形势的紧迫与危急。“本轮谈判是在特别危急时刻下举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说,加沙、黎以、伊以及也门胡塞武装与以色列、美西方等现有及潜在冲突呈多点爆发态势。为此,这次谈判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关方也有意毕其功于一役,希望通过谈判缓解、平息多场冲突,甚至为一揽子、系统性地解决中东安全困境奠定基础。至于哈马斯对多哈谈判的态度,有分析指出,哈马斯并未排除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的可能性,其目的是争取更好的协议条件。丁隆认为,哈马斯当前态度是不参加与以方谈判,但考虑通过斡旋方转达立场和态度。相比上一轮谈判,哈马斯目前所处情势不利,政治、军事领导人都被以方“定点清除”,可谓遭遇重挫。虽然哈马斯渴望停火,但是若轻易与以方谈判并达成停火协议,对哈马斯来说不啻于投降,承认自己在政治、军事上都遭遇失败,所以哈马斯采取了目前的策略。能否取得突破斡旋方此前称,新一轮谈判旨在弥合所有剩余分歧并开始执行相关协议。有熟悉谈判情况的外交官透露,本轮谈判将就停火和释放人质的实施细节进行磋商,包括以方人质和哈马斯囚犯交换的人数及顺序、以军如何撤出加沙、以色列对加沙南部人员向北部流动如何施加限制,等等。尽管新一轮谈判被赋予重大意义并承载了国际社会的期望,但是能否谈成似乎仍是未知数。美方官员估计,停火协议仍有可能达成,因为“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但是,由于双方在多个问题上仍有分歧,不太可能在15日的谈判中签署协议。丁隆认为,本轮谈判大概率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首先,冲突双方难“对接”。一是立场悬殊。哈马斯方面急于达成停火,但在实力大损的危急状态下,碍于“尊严”很难作出新的让步。以色列方面,内塔尼亚胡政府表面看似认真积极对待谈判,包括派出由摩萨德、辛贝特负责人等安全、军事高官组成的高级别代表团,但从实际行为看缺乏诚意。前期对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实施“斩首”行动,对伊朗加强威慑;在谈判之际继续对加沙狂轰滥炸,“这说明以色列仍在奉行以拖待变、边谈边打策略,参加谈判更多只是做做样子,应付国际社会、斡旋方的压力”。二是诉求不同。哈马斯方面,第一要务是实现停火,并主张执行7月2日收到的基于美国总统拜登提出并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三阶段停火方案,无需再谈。在哈马斯看来,以色列同意谈判无非是想借谈判加塞新条件,为其继续实施军事行动做掩护。以色列方面优先考虑解救人质,但又附带其他目标与条件,包括消灭哈马斯、使加沙非军事化等。此前,以色列并未完全接受三阶段停火方案,认为还应就相关细节进行磋商。如今,在给予哈马斯重创后,以色列自认为处于更优越的位势,恐怕更不愿接受三阶段停火方案。另有分析指出,围绕停火谈判,哈以僵持点还在于临时停火一旦实现,能否以及如何导向永久停火。此外,以色列要求在停火后保留对拉法口岸以及与埃及接壤的“费城走廊”这两处加沙战略要地的控制权,以便切断哈马斯的物资运输线,哈马斯对此强烈反对。“即使哈马斯回到谈判桌,鉴于双方立场、诉求差距大,恐怕也很难谈成。”丁隆说。其次,美国是一大障碍。丁隆指出,美国态度犹豫摇摆,未给冲突双方释放明确的信号,尤其是未让内塔尼亚胡政府真正感受到压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边推动和谈,一边批准对以200亿美元军援,坚持挺以政策不变,不是公正合适的斡旋方。哈马斯一名高级官员在接受美国媒体专访时也指出,对美国的斡旋能力已失去信心。“美国之所以寻求达成停火协议,无非是想借此取得外交突破,拉抬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的选情,同时促使中东局势降温,避免干扰大选。”丁隆说。危险的平衡一段时间以来,中东局势如雾里看花、诡谲莫测。自哈马斯政治领袖哈尼亚上月底在德黑兰被暗杀、伊朗誓言报复以来,事态一度高度紧张,美国、以色列严阵以待,外界密切关注伊朗动向,中东大战似乎一触即发。然而,半个月已过,伊朗的“严惩”仍未降临,新一轮停火谈判却在重启,绷紧的弦仿佛又略微放松。这究竟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还是中东这次真能临崖勒马、化险为夷?对此,丁隆表示,目前,中东地区既有战争风险带来的紧张一面,也有和平希望带来的积极一面,两股力量处于危险的平衡状态。一方面,各方都在走钢丝或采取战争边缘政策,挑衅、暗杀、轰炸等危险动作不断,时刻在恶化或激化局势,“中东就像火药桶,随时有燃爆可能”。另一方面,相关方依然保持克制。一度被视为“风暴眼”的伊朗仍在审时度势,并未为了报复而鲁莽行事。德黑兰近日更是释放出多重信号,既咬定必须惩罚“侵犯者”,又暗示报复与否将取决于停火谈判进展。在丁隆看来,这折射出伊朗国内分歧深刻,但总体希望体面化解危机,甚至考虑将停火谈判作为让步台阶。与此同时,和谈在恢复,冲突双方并未选择退出谈判。尤其是哈马斯,在最近连遭重创后,即便选出强硬派领导人辛瓦尔,也未如外界预期那样一味示强或退出谈判,反而展示出一定的务实与灵活性。比如对于15日的谈判,虽然表态不参加,但是流露出与斡旋方接触的意愿。丁隆认为,未来几个月,两股力量或将继续交织,不战不和的状态或将延续,或许只有出现外部变数才会打破这一局面。其中,最大变数是美国大选,另一个潜在“变局”时点则是今年10月7日加沙冲突爆发一周年。来源:解放日报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8月17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教授就阿拉伯国家汉语教学发展接受新华社采访

2024年8月15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阿拉伯国家汉语教学发展接受新华社采访,全文如下:
8月17日 下午 5:00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与哈马斯谈判接受Global Times采访

2024年8月15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与哈马斯谈判接受Global
8月16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章远就加沙危机和中东紧张局势接受伊朗ISCA通讯社专访

2024年8月1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章远研究员就加沙危机和中东紧张局势接受伊朗ISCA通讯社专访,全文如下:
8月16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战时内阁内部矛盾接受上观新闻采访

2024年8月14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战时内阁内部矛盾接受上观新闻采访,全文如下:内塔尼亚胡和防长加兰特闹矛盾,以色列内阁分歧严重?据《环球时报》报道,在12日一场会议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加兰特再次上演“口水仗”。加兰特将内塔尼亚胡“达到绝对胜利”的口号形容为“胡言乱语”,内塔尼亚胡则会后指责加兰特发表“反以色列言论”。以色列反对党领导人甘兹警告说,“如果我们不清醒过来,这里就会发生内战”。分析认为,这场内讧体现了以色列内阁不同程度右翼人士间的分歧。面对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种种威胁,以色列在当下产生内部矛盾实在不是个“好时候”。又闹矛盾加兰特在12日的闭门会议上讽刺内塔尼亚胡称,将他要达到“绝对胜利”的口号称为“胡言乱语”,称该目标并没有实际行动作为支持。面对议员们的指责,加兰特反呛,称自己准备用事实和行动进行辩论,“在安全问题上,我有发言权。”会后内塔尼亚胡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题为“加兰特也被‘绝对胜利’所约束”,称加兰特发表“反以色列言论”,还强调加兰特应遵守总理和内阁的指示。声明称加兰特应去攻击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因为他一直是达成人质协议的唯一障碍。据悉,哈马斯在周日一份声明中暗示,对即将召开的停火谈判不感兴趣。声明还重申了内塔尼亚胡迟迟未能完成的目标,即以色列必须取得“绝对胜利”,包括根除哈马斯的军事和政治管理能力,以及让剩余的被劫持人质获释。随后的周二,总理办公室又发布一条声明,对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发出警告,并强调只有政府和总理能够决定圣殿山的政策。据悉,作为极右翼政党犹太力量党领导人,本-格维尔长期主张改变圣殿山现状,并允许犹太人在敏感地点祈祷。这不仅引发巴勒斯坦各派别的不满,也给内塔尼亚胡造成压力。分析指出,这都暴露出以色列政府内部的严重分裂。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表示,业界常评价以色列内阁“没有最右,只有更右”,内塔尼亚胡和加兰特闹矛盾就突显出以色列不同程度右翼人士间的分歧。加兰特向来态度强硬,他一直认为内塔尼亚胡在军事行动上实行的战略效果不佳。他与内塔尼亚胡虽都属右翼阵营,但总是就一些具体的问题发生口角。显现分歧这不是总理与国防部长的第一次争执。事实上,以色列高层内部分裂已久。去年,加兰特就差点被内塔尼亚胡解职。他当时呼吁以色列政府暂停推动备受争议的司法改革计划,是首位对改革公开提出反对的内阁成员。内塔尼亚胡立马宣布解除加兰特的职务,随后又因多方面考虑撤销了该决定。当地媒体曾曝光,内塔尼亚胡还与加兰特、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发生激烈争吵,因后者支持尽快达成加沙停火协议。当时,属于中左翼阵营的甘茨,也和内塔尼亚胡闹得不欢而散,宣布退出以色列紧急联合政府。以色列内阁近年来表现脆弱,3年多内还举行过5次大选,去年组建联合政府以来高层更是分歧不断。刘中民认为,虽然内塔尼亚胡近年在不断集权尤其是通过司法改革进行集权上饱受诟病,但内阁频繁的变动更多是其政治制度使然。而且,以色列当时成立战时内阁是应局势之需,要让不同阵营的领导人磨合本就不是易事。即使内塔尼亚胡和加兰特有许多“旧账”,都得先放一边。对于内塔尼亚胡会否因与加兰特的争执而作人员调整,刘中民表示可能性不大。以色列本就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若再将矛盾转移到内阁组成上,不利于以色列目前的国家利益。“临阵换帅”不但解决不了军方和政府在加沙战争问题上的矛盾,反而将加大以色列政府内部分裂。即使双方存有分歧,但也不希望看到内阁走向破裂瓦解。不合适的时机以色列内阁这次摆在明面上的矛盾,被外界形容为发生在一个“不合适的时机”。“一边,黎以临时边界交火不断,伊朗对以色列的报复箭在弦上;另一边,美国大兵压境对伊朗形成震慑,同时也与以色列在加沙停火谈判问题上存在分歧。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以色列应着眼于处理外部矛盾和挑战,而不是忙于内讧。”刘中民表示。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加兰特曾极力推动对黎巴嫩真主党实施重大先发制人打击,但在美国总统拜登说服下,内塔尼亚胡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行动。眼下,加兰特会否再次推动以色列向真主党发起战争?刘中民表示,虽然内塔尼亚胡和加兰特常有争执,但两人在打击真主党方面立场一致。此前以色列碍于美国压力,想要避免两线作战以及巴以冲突外溢升级。但如今,尤其在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遇刺后,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构成的威胁已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总理和国防部长同真主党战斗的决心应该并无二致。有美国高级官员12日透露,伊朗或在本周内对以色列发动“重大”袭击。刘中民认为,以色列仍会结合伊朗的反应和美国的态度进一步实施打击行动,“若伊朗真进行大规模报复行动,那以色列也会及时反应;但若报复没有发生,以色列的政策也会相对缓和。”来源:上观新闻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8月15日 下午 5:03
其他

MESI· 观点 |范鸿达教授就中东局势接受《北京日报》采访

2024年8月12日,上外中东研究所范鸿达教授就中东局势接受《北京日报》采访(见《北京日报》2024年8月12日第3版),全文如下:伊朗迟迟不行动有何考量?真主党高级军事指挥官舒库尔和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7月底接连遇袭身亡后,在过去的10多天里,中东局势经历了自去年10月7日以来又一次空前紧张的令人窒息时刻。随着真主党和伊朗誓言报复以色列,多国发布了伊朗、黎巴嫩和以色列的旅行禁令,航空公司也将三国领空视为禁区,法、德等国要求在黎的本国公民尽快撤离,德国联邦国防军甚至做好了撤侨准备。以色列国防军处于“最高战备状态”。美国白宫则表示,向中东投送了“多到可怕的军力”以应对局势。然而,人们所担忧的情况却迟迟没有发生。伊朗“明显犹豫”当地时间7月31日凌晨,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遇刺身亡。当天,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便发誓要对以色列实施“严厉惩罚”。第二天,他亲自主持了哈尼亚葬礼上的祷告。今年4月伊朗报复以色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为了回应以色列对伊朗驻叙利亚外交机构的袭击,伊朗史无前例地从本土直接对以色列进行打击。直到8月9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副司令阿里·法达维仍表示,伊朗将执行哈梅内伊的命令,“严厉惩罚”以色列。此时已是哈尼亚遇刺后的第10天。“伊朗这次在报复以色列问题上存在明显犹豫。从根本上说,其反复权衡的根源在于实力不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秦天表示,伊朗的国力和军力都逊于以色列,如果贸然袭击以色列,进而遭到反击,可能得不偿失。他指出,4月伊朗对以色列的直接打击就基本没能突破以色列的防空系统,这次报复想要达成有效的震慑,需要更仔细地谋划与设计。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范鸿达近期正在伊朗考察,他向本报记者介绍,伊朗国内对是否就哈尼亚遇刺报复以色列存在非常明显的分歧。绝大部分民众反对伊朗再次卷入激烈的对外冲突,政界一部分人士主张尽快实施猛烈报复,但也有强烈的反对之声呼吁不要因报复以色列把国家带入更大的灾难。并未放弃报复在伊斯兰革命卫队副司令发声之前,伊朗外交部和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也于8月5日和8日先后“确认”将对以色列杀害哈尼亚的行为进行“惩罚”。秦天对本报记者指出,伊朗不仅没有放弃报复以色列的选择,还一再确认要进行报复。目前来看,伊朗的报复方式可能有所调整,一是会考虑到加沙停火谈判因素,“报复行动不能损害停火谈判”;二是可能降低报复烈度,不打击以色列本土,而是转而打击其他与以相关的目标。实际上,早在哈尼亚遇刺后几天,就有以方人士放出消息,伊朗与黎巴嫩真主党计划在12日至13日犹太人的“圣殿被毁日”对以发动袭击,届时以色列安全部门可能正在举行宗教仪式,袭击将会出其不意。在全世界惴惴不安等候伊朗对以色列报复的过程中,加沙停火谈判再现曙光。8日,卡塔尔、埃及、美国发表联合声明称,相关斡旋方经过数月努力达成的有关加沙地带停火和人员交换的框架协议已“摆上桌面”。声明呼吁以色列和哈马斯于15日在开罗或多哈重启谈判。“尽管包括新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内的许多人士不主张伊朗猛烈报复以色列,但最高领袖的意见显然在伊朗国内更具影响力。伊朗方面最新的表态是欢迎哈马斯与以色列达成加沙停火协议,但强调任何协议都不影响对以色列的报复。”范鸿达认为,伊朗之所以迟迟没有展开行动,是在不断权衡利弊,寻求最佳利益。真主党可能“单干”伊朗的报复始终不见动静下,有消息人士称,黎巴嫩真主党已准备单独对以色列发动攻击。真主党的情况与伊朗不同——黎巴嫩与以色列北部直接接壤,因此,真主党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采取行动。黎巴嫩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6日称:“我们的报复将会到来。无论后果如何,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让以色列等待是报复的一部分,也是战斗的一部分。”“真主党先于伊朗报复以色列的情况有可能发生。”秦天说,舒库尔被以军打死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不亚于哈尼亚遇刺,伊朗反复权衡、三思而后行的同时,真主党可能“单干”,以彰显其对抗以色列的意志。黎巴嫩是中东旅游胜地,但巴以冲突引起的紧张局势已使黎巴嫩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黎巴嫩旅行社协会的数据显示,7月27日以来,入境黎巴嫩的旅客人数从平均每天约13500人下降到了9000人。真主党目前拥有大量火箭弹、无人机和巡航导弹。与2006年黎以冲突时相比,真主党的武器库增加了10倍,有能力对以色列发起更猛烈的打击。来源:北京日报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8月14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刘中民教授就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俄接受Global Times采访

2024年8月1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俄接受Global
8月14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韩建伟副教授就伊朗是否对以色列本土进行打击接受俄罗斯塔斯通讯社采访

2024年8月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韩建伟副教授就伊朗是否对以色列本土进行打击接受俄罗斯塔斯通讯社采访,全文如下:伊朗在选择报复方式时避免与以色列开战(译)来源:俄罗斯塔斯通讯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8月9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文少彪就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接受凤凰卫视采访

2024年8月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少彪赴凤凰卫视演播室就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发表评论(标题:复仇在即中东等待“靴子落地”
8月9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章远:“在分裂世界中找到大团结的曙光”, Tehran Times

2024年8月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章远研究员在伊朗《德黑兰时报》(Tehran
8月9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哈尼亚遇刺后的中东局势接受深圳卫视采访

2024年8月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哈尼亚遇刺后的中东局势接受深圳卫视《关键洞察力》节目采访。>>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视频(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研究机构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8月8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哈尼亚遇袭身亡对伊朗-以色列关系的影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2024年8月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哈尼亚遇袭身亡对伊朗-以色列关系的影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全文如下:哈尼亚遇袭身亡疑雾重重,伊以“报复循环”或长期化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无论是死于空袭还是预设炸弹,都暴露伊朗的安全疏漏,对伊朗政府尤其是情报系统是一个羞辱。据“参考消息网”8月2日援引美媒报道称,两名消息人士证实,以色列情报和特勤局(摩萨德)暗杀了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摩萨德在其位于德黑兰的住所卧室中安放了爆炸装置。哈马斯在最初的声明中说,哈尼亚死于以色列的空袭。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向澎湃新闻分析认为,此次哈尼亚遭暗杀是巴以冲突外溢的极端表现之一,刺杀的地点和时间某种程度上对于伊朗来说是一种羞辱,伊朗很可能再次对以色列进行导弹空袭,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将进一步恶化,发展成“报复循环”。美媒披露哈尼亚遇袭最新细节美国《纽约时报》引述七名中东官员的说法,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是被大约两个月前偷运到他下榻的德黑兰宾馆的爆炸装置炸死的。暗杀实施方确认哈尼亚在宾馆内后远程引爆炸弹。中东官员称,哈尼亚访问德黑兰期间曾多次入住这家宾馆,宾馆由伊斯兰革命卫队运营和保护。“参考消息网”援引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报道称,杀死哈尼亚的爆炸发生在7月30日夜间,官方宣布他被暗杀的消息则是在数个小时后的7月31日早晨。据称,这家宾馆里面有一支医疗队。爆炸发生后,医疗队立即赶到那个房间,当场宣布哈尼亚死亡,并试图抢救保镖,但保镖也死了。消息人士说,以色列情报部门知道哈尼亚在德黑兰期间住在何处甚至具体是哪个房间。消息人士说,炸弹是事先安放在房间里的。他们还说,这是一种使用人工智能的高科技装置。在伊朗境内的摩萨德特工远程引爆了炸弹,他们事先收到情报说,哈尼亚的确在房间里。这次袭击的精确度和复杂程度与以色列2020年暗杀伊朗顶级核科学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使用的方式类似,那次用的是遥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武器。伊朗媒体起初报道说,一架无人机发射了3枚导弹,随后又称导弹是从伊朗境外发射的。而以色列媒体“i24NEWS”网站则报道称,袭击发生在当天凌晨2点左右,一枚以色列制造的“长钉”反坦克导弹从哈尼亚住所附近发射,击中了他身处的卧室。根据相关资料,“长钉”导弹也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产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发展了六代,出口18个国家,是一款知名度很高的反坦克导弹。“长钉”导弹5个型号,包括短程、中程、远程、增程和新型非瞄准线型等,最大射程从800米到25公里不等。“使用‘长钉’导弹的可能性不高,将一款以色列研制的导弹带入伊朗境内难度大,风险还高,”军事专家韩东认为,“还不如改造一架穿越机,这种无人机普通市场都能获得,改造后加挂爆炸物,命中精度与‘长钉’导弹相当,这种无人机已经在俄乌冲突中广泛使用。”据《纽约时报》报道,哈尼亚遇袭后,一张受损建筑物的照片在社交平台上流传开来,据称就是哈尼亚被杀害的地方。一位匿名伊朗官员对该媒体证实,这正是哈尼亚遇袭地点。《纽约时报》将照片与卫星图像进行了匹配,确认这座建筑在德黑兰北部萨德阿巴德宫附近。伊朗的许多外事活动都在萨德阿巴德宫举行。从照片看,建筑物部分地方覆盖了绿色的防水布,窗户和外墙受损,楼下散落了建筑碎片。据报道,事发时,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秘书长齐亚德·纳哈拉(Ziad
8月3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钮松研究员就以色列安全内阁决议接受澎湃新闻网采访

2024年7月30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钮松研究员就以色列安全内阁决议接受澎湃新闻网采访,全文如下:戈兰高地遇袭后以色列誓言报复,国际社会担忧全面战争据新华社报道,以色列安全内阁会议28日晚发表声明称,内阁部长们已授权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加兰特“决定对真主党采取反击措施的方式和时间”。据新华社援引以色列军方和急救组织消息,黎巴嫩真主党27日晚向戈兰高地发动火箭弹袭击,导致戈兰高地城镇迈季代勒舍姆斯至少12人死亡、30余人受伤,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和儿童。黎巴嫩真主党否认发动此次袭击。29日上午,以色列无人机对黎南部边境地区5个城镇和村庄发动6次空袭,以军还向该地区9个城镇和村庄发射35枚炮弹。以色列外交部28日称,造成戈兰高地袭击的火箭弹是从黎巴嫩南部切巴阿村以北地区发射的一枚伊朗制造的导弹,而黎巴嫩真主党是唯一拥有这种火箭弹的“恐怖组织”。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黎巴嫩真主党发言人称,真主党向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军事基地发射了火箭弹,但表示与迈季代勒舍姆斯的袭击“完全无关”。《金融时报》报道称,加兰特28日表示,黎巴嫩真主党作为伊朗代理人是这次袭击的幕后黑手,并将为袭击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当地媒体报道称,以色列各政治派别的领导人也发出了类似的报复声明。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对澎湃新闻分析称,“以色列政府和民间对于其国土和实际控制区所遭遇的任何袭击均保持着高度警惕。此次事件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依旧持续的背景下,更加触动以色列社会紧绷的‘神经’。以色列自然将矛头指向(黎巴嫩)真主党,不论真主党是否承认此事件与它有关。”以政府需对内“交代”,黎外长呼吁国际调查相关报道显示,发生在戈兰高地的火箭弹袭击是自新一轮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以色列及其实际控制区内遭受的伤亡程度最惨重的一次袭击。据新华社报道,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巴嫩真主党不时向以色列北部发动袭击,以军空袭和炮击黎南部目标进行报复。半岛电视台在4月的一项调查中发现,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的袭击比真主党发动的袭击多五次。在此期间,以色列杀死了大约300名真主党成员和70多名平民,而以色列称其损失了大约15名士兵和10名平民。7月初,黎巴嫩一名高级指挥官在以色列发动的空袭中丧生,18名以色列士兵在真主党发动的无人机袭击中受伤。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以黎边境冲突已迫使黎巴嫩9万多人背井离乡,约100名平民和366名真主党战士在以色列的袭击中丧生,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儿童和记者。以色列国防部一度宣称,为应对以黎边境紧张局势,以方已批准在黎巴嫩开展军事行动的计划。鉴于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冲突不断,钮松认为,“安全内阁需要就戈兰高地控制区遭遇的重大袭击给以色列社会及时做出‘交代’,同时利用此契机对真主党形成政治与军事上新的威慑,从而试图维护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全。”《金融时报》报道称,黎巴嫩真主党内部人士透露,真主党目前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以防以色列发动袭击。与此同时,黎巴嫩的外交官和政府官员正努力防止全面战争的爆发。在戈兰高地遭袭后,目前尚无组织正式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以色列与美国方面宣称袭击由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发动,而黎真主党武装否认与这起袭击有关。叙利亚国家通讯社28日报道称,落在戈兰高地的导弹通常是以色列发射的防空导弹,在本次事件中,有当地目击者表示看到落下的是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的导弹。新华社援引黎巴嫩国家通讯社报道称,黎外长哈比卜28日呼吁对戈兰高地袭击事件展开国际调查。他表示,黎巴嫩反对在世界任何地方以平民为目标进行袭击,无论是在加沙地带、黎巴嫩还是以色列。他警告说,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大规模袭击会导致“地区战争的爆发”。黎巴嫩总理办公室28日发表声明称,黎政府谴责一切形式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在所有战线上实现可持续停火是防止进一步人员伤亡和避免当地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唯一可能解决方案。然而声明并未明确提及真主党是否与该袭击有关。以色列内阁意见不一以色列《国土报》最近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以色列政府成员和部分党派人士正在有意煽动黎巴嫩边界的局势。美国国防情报局少校、前美国军事情报分析师哈里森·曼恩(Harrison
7月31日 下午 5:02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美国接受Global Times采访

2024年7月25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美国接受Global
7月30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南方日报》采访

2024年7月2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南方日报》采访(见《南方日报》2024年7月27日第A07版),全文如下:中国斡旋外交打开冲突解决新方式本周,中国持续吸引全球目光:前脚,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下称《北京宣言》);后脚,乌克兰外长库列巴7月23日至26日来华访问,向外界释放“愿意并准备同俄方开展对话谈判”的信号。在巴勒斯坦各派别和解进程中,中国的斡旋外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推动乌克兰危机解决进程中,中方做出了哪些努力?在破解安全难题、维护全球稳定方面,中国如何展现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7月29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韩建伟副教授就《北京宣言》的签署接受俄罗斯塔斯通讯采访

2024年7月2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韩建伟副教授就《北京宣言》的签署接受俄罗斯塔斯通讯采访,全文如下:团结将加强巴勒斯坦在谈判中的地位(译)来源:俄罗斯塔斯通讯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28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新华社采访

2024年7月24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新华社采访,全文如下:北京对话助力巴勒斯坦各派和解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23日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北京宣言》”)。这是巴勒斯坦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宝贵希望。各方人士指出,此次和解对话是巴勒斯坦各派在化解分歧、实现民族团结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中方行动充分展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赢得各方广泛赞誉。《北京宣言》在加沙冲突不断延宕外溢之际释放出积极信号,为中东地区和平稳定创造条件。比以往“更进一步”此次对话的最重要共识是实现14个派别的大和解、大团结,最核心成果是明确巴解组织是所有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最突出亮点是同意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最强烈呼吁是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成员胡萨姆·巴德兰23日发表声明说,《北京宣言》是在实现巴勒斯坦民族团结道路上迈出的积极一步。巴勒斯坦民族倡议组织领导人穆斯塔法·巴尔古提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巴勒斯坦各派举行和解对话的内容包括就组建协商一致的临时政府所采取的“具体步骤”,这比以往的尝试要“更进一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副主席马哈茂德·阿鲁勒在《北京宣言》签署仪式上说,“中国是一道光”,中国所作的努力在国际舞台上是罕见的。欧盟中东和平进程特别代表斯文·科普曼斯祝贺并赞赏中方成功斡旋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华举行和解对话并共同签署《北京宣言》,称赞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中方在推动巴内部和解、加沙停火止战以及中东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建设性作用。关键时刻的中国行动
7月28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北京宣言》之后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可谨慎乐观”,澎湃新闻

2024年7月25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在澎湃新闻网发表评论文章《之后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可谨慎乐观》,全文如下:《北京宣言》之后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可谨慎乐观应中方邀请,包括法塔赫、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各派别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了和解对话。7月23日,和解对话闭幕式在京举行,巴各派别代表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团结的《北京宣言》。此次巴各派别进行和解对话并签署《北京宣言》,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是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的现实背景。以色列目前已对加沙持续进行了八九个月的军事打击,哈马斯有生力量遭受重创,同时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平民面对的人道主义危机也日益严峻。由于以色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严密控制约旦河西岸,巴民族权力机构又没有自己的军队,处境尴尬,只能不断呼吁国际社会制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二是哈马斯和法塔赫长期存在尖锐矛盾的历史背景。哈马斯的前身,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会,以及法塔赫都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前者作为一个宗教政治组织,后者作为一个世俗的民族主义组织,两者在成立之初围绕巴勒斯坦建国方案、以色列的合法性、巴以和平进程均存在严重矛盾分歧。上世纪90年代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后,时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政府中给哈马斯留了席位,但后者拒绝加入。2006年的巴勒斯坦大选,哈马斯获胜,但与法塔赫围绕建立联合政府又产生了分歧。2007年6月,哈马斯以武力将法塔赫从加沙地区驱逐出去,由此巴勒斯坦长期陷入法塔赫控制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控制加沙的分裂局面。地区国家如埃及、沙特、卡塔尔等虽然多次斡旋双方矛盾,也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但都没有得到执行(可参见《中东睿评|细说哈马斯与法塔赫的恩怨,和解之路在何方》(上)、(下))。因此,这次巴勒斯坦各派和解对话是在巴以冲突持续,巴勒斯坦民族命运面临严峻挑战,但其内部又长期分裂,无法以统一的声音参与到未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机制中去的背景下举行的。《北京宣言》最核心的成果是明确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最突出的亮点是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达成一致;最强烈的呼吁就是要求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从中可以看到,《宣言》着重强调巴勒斯坦内部结束分裂、加强团结。如果期待《北京宣言》一签署,就能对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显然不现实,但这已经是跨越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作为一个起点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此次和解对话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巴勒斯坦的十四个政治派别全部参与,包容了各派政治力量,代表非常广泛。而此次对话地点在北京,此前一直是中东地区国家在进行斡旋,而中国则是一个身份特殊的斡旋者——远在中东之外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中国抓住了问题的本源,从本源出发,循序渐进地推动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扮演着一个公正、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角色。与西方希望消灭哈马斯不同,中国是促进巴勒斯坦各派别实现包容性的和解,将哈马斯融入到巴勒斯坦的政治进程中。但就如上文所说,《北京宣言》的签署只是一个起点,之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比如联合政府如何组建、巴勒斯坦各派政治力量能否统一,又以怎样的方式统一、如何避免过去不断签署协议又一直未能执行协议的情形,等等。今年4月法塔赫与哈马斯就在北京举行过一次磋商。现在是第二次对话,不排除后续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的对话磋商。毕竟双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积怨甚深,要化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未来巴勒斯坦各派要组建新的联合政府,还需要建立一个平台和机制。而且,目前我们还未将以色列的因素考虑进去。未来,除了巴勒斯坦内部如何解决分歧、实现和解,各种政治力量以何种身份共处、对以色列采取什么态度等问题也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北京宣言》的签署更多还是着眼于解决巴勒斯坦内部分歧,至于未来怎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还远未提上议程。对此,我们可以保持谨慎的乐观。来源:澎湃新闻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28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舒梦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土耳其媒体Harici采访

2024年7月25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舒梦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土耳其媒体Harici采访,全文如下:北京达成的巴勒斯坦和解协议将如何落实(译)来源:Harici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27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教授就中巴、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路径与前景接受巴林《祖国报》采访

2024年7月18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中巴、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路径与前景接受巴林《祖国报》采访(见《祖国报》2024年7月18日第12版),全文如下:巴林有望成为中东中国商品物流中心(译)来源:祖国报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27日 下午 5:00
其他

安全治理丨刘胜湘:中东安全问题中的域外大国因素

中东安全问题中的域外大国因素刘胜湘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基地”组织到“伊斯兰国”,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2023年10月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中东安全局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时有出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此起彼伏、相互交织和双重恶化的情形,且传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中东之所以出现这种乱局主要是因为国家主权原则遭到践踏,国际法得不到遵守。域外势力的干预给中东带来不同的影响。美国与英国,法国、德国与俄罗斯,以及中国是影响中东安全局势的几种主要力量,其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目的各有不同,影响各异。美、英长期全面干涉中东安全事务美国和英国是影响中东安全局势的主要力量。英国是中东曾经的霸权国,美国是中东现在的霸权国,对中东“分而治之”是英、美的外交手段。两国是巴以问题的始作俑者,是造成中东安全问题的源发国家。美国是影响中东安全局势最大的域外力量,其干涉中东运用的是“楔子”战略,以及与此相配合的经济制裁、军事打击与威慑以及价值观干涉。具体而言,一是实行“楔子”战略,即美国在中东长期支持以色列,致使中东安全局势始终得不到缓和。在历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对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在发生新一轮巴以冲突后,美国对以色列给予了全面支持。2024年4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巴勒斯坦提交成为联合国成员国的申请,被美国一票否决。美国表面上支持“两国方案”,实际上反对巴勒斯坦建国,这是导致中东安全长期得不到保障的根本原因。二是采用经济制裁方式。美国在中东制裁的主要对象是伊朗。从1980年与伊朗断交至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有增无减:从起初的贸易和金融制裁到全面的经济制裁,从单边经济制裁到多边经济制裁,再到后来的政治制裁和极限施压,制裁逐渐升级。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专门通过了《伊朗交易监管法》和《伊朗制裁法案》。2024年4月,发生以色列轰炸伊朗驻叙利亚使领馆和伊朗报复打击以色列境内目标的伊以危机,美国却宣布制裁伊朗的新措施。三是实施军事打击与军事威慑。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中东,驻军约4.5万人,分散在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等10余个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量。美国利用其驻军在中东随意运用武力轰炸其想要袭击的目标,甚至定点清除苏莱曼尼等伊朗高级军官。四是奉行价值观干涉。价值观干涉是美国中东外交的主要手段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推广西式民主。2001年和2003年,美国打着民主和反恐大旗分别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2004年美国出台“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奥巴马时期,美国提出中东民主过渡计划。2021年拜登上台后,将推行价值观外交作为美国中东政策的三大优先任务之一。“阿拉伯剧变”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强行输出民主的结果。英国是中东具有传统影响的大国,曾长期称霸中东,1956年英、美中东霸权更替后,英国逐渐成为美国的追随者,英、美言行表现出惊人一致,形成英美特殊关系。1990年8月,英国参与了美国领导的海湾战争。2001年10月,英美主导北约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以英、美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发生后,英、美两国声援以色列并向以提供军事援助。红海危机发生后,英、美一同向红海派出军舰。2024年4月,伊朗与以色列危机发生后,英国对以色列表示了坚定的支持。4月18日,英国和美国以防止中东局势大幅升级为由对伊朗实施了新一轮制裁。美、英对中东不仅是干预,更是干涉,它们的行为对“地区安全环境具有破坏性作用”。美、英在中东随意干涉,长期支持以色列和围堵伊朗,违反了联合国宗旨和基本原则。美国孤立巴勒斯坦激发了哈马斯等武装抗争的决心,美、英干涉中东的结果就是使地区安全局势不断恶化。美、英在中东谋求建立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基于武力和霸权”的中东秩序。近期法、德、俄对中东实施平衡外交欧洲国家与美国不同,地缘上的靠近使中东国家难民更容易涌向欧洲;经济上联通使欧洲需要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不稳必然导致油价上涨,对欧洲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会产生巨大影响。2023年10月发生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已外溢扩散至欧洲,来自中东的难民不断增加使欧洲国家物价大幅上涨,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多次爆发声援加沙的游行示威,呈现出国内局势与巴以冲突共振的情势。因此,总体上欧洲并不希望中东地区陷入冲突。欧洲国家基于自己安全考虑,也需要介入中东事务,这也是法、德等国特别重视中东的主要原因。欧洲国家会尽可能在以色列和中东其他国家之间保持平衡,对中东的干预相对比较温和。2024年1月,美军连续空袭也门胡塞武装,法国和德国没有跟随,尽管它们决定出兵中东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以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法国在中东有传统影响,历史上曾取得对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委任统治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此外,法国有众多的犹太人和穆斯林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8%。他们代表着法国分别支持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两股力量,法国的中东政策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2017年5月当选法国总统的马克龙有大国雄心,上台后试图让法国在中东发挥大国作用。当前,法国主要通过政治手段干预中东,为了缓解来自中东难民的压力,曾试图为边缘化的巴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发生后,马克龙总统访问了中东国家,在以色列强调对该国的全面支持,同时敦促以色列要保护平民。他在会晤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时,批评了以色列对加沙的地面进攻行为。从2023年10月18日到2024年4月18日,在联合国5次讨论巴以问题的决议中,法国没有追随美国,投了赞成票。针对以色列对加沙的无差别空袭,法国不仅进行谴责,而且还对以色列采取了制裁措施。德国历史上参与中东事务不够深入,扮演的是相对积极的平衡者角色。德国是以色列的盟友,也与巴勒斯坦和伊朗保持稳定关系。正是因为德国与以色列关系紧密,德国在巴以冲突发生后明确表示支持以色列,一个月后朔尔茨又批评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推行的“定居点”政策,并呼吁巴以双方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冲突。红海危机发生后,德国总理朔尔茨谴责伊朗对以色列领土的袭击,后来外长贝尔伯克又同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通电话,双方强调要就中东问题保持对话。这体现了德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平衡政策。俄罗斯是中东具有传统影响力的大国。乌克兰危机爆发前,俄罗斯对中东有较大影响力,一直希望中东冲突降级,试图扮演中立调解者角色。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因“战略透支”已无力对中东发挥更大影响,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俄罗斯对中东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该国驻军叙利亚。由于叙利亚局势复杂,其国内有各种不同的武装力量,并受到不同外部势力的支持,叙利亚成为中东各种势力的争斗之地,而俄罗斯是各种势力中对叙利亚影响最大的国家,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平衡美国力量的战略支点。中国力促中东地区发展与和解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增长,中国在中东的影响日益提升,已经从中东安全事务的一个边缘参与者发展为深度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重要角色。中国对中东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施。一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中东发展。中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受益方,对该倡议普遍持支持态度。2018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的发布充分说明这一点。“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和沙特、伊朗等很多中东国家在产业发展上实现了对接,2021年3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2022年12月中国与沙特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愿景”对接实施方案》,“一带一路”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中东地区稳步推进。二是通过协调外交促中东和平与稳定。协调外交是中国在中东大国外交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国已成为各方认可的中东安全事务的主要协调者,因为中国在中东不谋私利,不是中东问题的当事方,更不是中东事务的搅局者,而是中东和平稳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特使机制就中东安全问题协调各方立场。2023年巴以新一轮危机发生后,翟隽特使频繁前往中东国家,2023年10月19日至2024年4月28日,先后访问卡塔尔、埃及、沙特、土耳其和黎巴嫩,就当前巴以问题和中东局势交换意见。三是通过中国方案促中东和解。中国就中东安全与稳定提出过不同的中国方案,如2003年关于中东问题的“四点主张”,2007年关于巴以和谈的“五点主张”,2013年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2021年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落实“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以及2023年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三点主张”等,这些主张的关键是促进冲突方实现政治和解。中国支持巴以和解、伊朗与沙特和解,以及哈马斯与巴勒斯坦和解。2023年3月,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跨越恩怨实现“北京和解”,彰显中国为政治解决中东热点问题的独特角色与积极作用。总体看,错综复杂是中东安全局势的长期性特征,需要域外力量和域内力量协力加以应对。巴以问题、伊以冲突将是未来影响中东安全局势的两条主线,随着新一轮巴以冲突和伊以危机爆发,中东两极的安全结构愈加明显。一方面,美国对中东安全事务的影响力相对下降。2023年10月和2024年4月,美国在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讨论中5次投了否决票,说明美国的被孤立态势。另一方面,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主导沙特与伊朗和解以及法塔赫与哈马斯和谈是中国影响力提升的标志。英国总体上会站在美国一边,俄罗斯会和中国保持协调,法国和德国可能选择较为独立自主的策略。中东地区甚至因此出现了化解中东安全困局的两种路径:美国等主导的以军事手段和政治干涉为主的路径;以中国为代表的以经济发展和政治协调为主的路径,这将是中东地缘政治军事与地缘政治经济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原文请见《全球安全秩序重塑与中国的中东安全治理》,载《西亚非洲》2024年第4期)
7月27日 下午 5:00
其他

“为中东和平进程作出积极贡献”

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23日上午,巴各派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北京宣言》)。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北京宣言》的签署,认为这是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中的重要历史性时刻,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宝贵希望,同时高度赞赏中方对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和主持公道正义的责任担当。“中国为巴勒斯坦和解所作的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实属罕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副主席马哈茂德·阿鲁勒在《北京宣言》签署仪式上这样评价。“中国真正想要帮助我们,通过加强我们的团结来支持我们的事业。”巴勒斯坦民族倡议组织主席穆斯塔法·巴尔古提表示,“中国在支持巴勒斯坦国家团结、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权利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刚刚见证了历史。”在和解对话现场进行报道的迪拜中阿卫视驻华记者方浩明表示,这是巴勒斯坦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有望给巴勒斯坦带来和平的未来”。方浩明说,2023年,沙特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同意恢复外交关系,“一年多后,我又在中国见证了历史性时刻”。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23日说,秘书长古特雷斯“非常欢迎”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认为这是“促进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重要一步”。迪雅里克说,巴勒斯坦民族团结对和平与安全,对推动巴勒斯坦人民获得自决权,对建立独立、民主、领土连贯、有生存能力、拥有主权的巴勒斯坦国至关重要。古特雷斯对中国等参与推动这一进程的国家所作外交努力表示赞赏。欧盟中东和平进程特别代表库普曼斯祝贺并赞赏中方成功斡旋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华举行和解对话并共同签署《北京宣言》,强调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中方在推动巴内部和解、加沙停火止战以及中东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建设性作用。欧方期待同中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加沙停火止战,在“两国方案”基础上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北京宣言》为巴勒斯坦各派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表示:“中国之所以能够推进巴勒斯坦各派实现和解,在于中国始终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没有私利、深受巴勒斯坦各派信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认为,中方的主张顺应了巴勒斯坦各派希望实现和解的诉求、契合各派携手实现民族解放事业的共同愿望,得到高度认可和支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认为,巴勒斯坦14个派别举行和解对话,签署《北京宣言》,为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希望与未来,也是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步,彰显了中方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全球安全倡议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去年,沙特和伊朗在中方斡旋下恢复外交关系,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树立了典范。此次巴勒斯坦各派实现大和解、大团结,中国为中东和平进程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荣鹰表示。(人民日报记者韩晓明、李志伟采写,责编:戴楷然、章凯风)
7月25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范鸿达教授就中国推动巴勒斯坦和平接受《文汇报》采访

2024年7月24日,上外中东研究所范鸿达教授就中国推动巴勒斯坦和平接受《文汇报》采访(见《文汇报》2024年7月24日第4版),全文如下:《北京宣言》为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宝贵希望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巴各派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这是巴勒斯坦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宝贵希望。根据毛宁的介绍,宣言高度赞赏中国为支持巴人民权利、结束分裂、统一巴立场所作的真诚努力;强调应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地区和国际广泛参与的、具有充分授权的国际会议;认为北京对话展现了积极和建设性的精神,同意在巴解组织这一巴人民唯一合法代表的框架下实现涵盖所有派别的民族大团结;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坚持包括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加沙在内的巴勒斯坦领土完整;表示将根据巴各派共识,按照巴现行基本法,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开展加沙重建,并根据通过的选举法尽快筹备并举行大选;强调根据通过的选举法,采取务实举措组建新的全国委员会;一致同意激活临时统一领导框架并机制性运行,共同进行政治决策;同意成立集体性机制,全面落实宣言各项条款,为落实宣言设定时间表。“促进巴内部和解是中方一直在做的工作,不光是中国在做,包括埃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也在做,但此前因整体环境不利,包括以色列坚决不承认哈马斯,美国又从中作梗,加上巴内部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故而迟迟未能推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通过最近这一轮冲突,巴勒斯坦人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内部分裂对其实现建国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最大障碍,他们因此有了走向和解的愿望。国际社会也都意识到只有巴勒斯坦建国才能真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中国也愿意为推动巴以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看到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之后,巴勒斯坦领导人希望中国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也发挥作用。”李伟建说,“本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巴勒斯坦问题前所未有地得到国际舆论如此重视,包括在联合国投票要让巴勒斯坦成为正式成员国。这时候得有国家出来借势推动,美国自身政治动荡,大选尚不明朗,欧盟内部也常有分歧,其他国家或许有心无力,而中国做出了实质性的推动,是有重大意义的。”毛宁在记者会上说:“中国同巴勒斯坦是相互信任的好兄弟、好伙伴。中方真诚期待巴勒斯坦各派在内部和解基础上早日实现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统一和独立建国。我们将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为此作出不懈努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范鸿达认为,《北京宣言》体现的核心精神至少有两点,一是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和解与团结,二是巴勒斯坦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分三步走非常清晰。“从去年10月7日冲突爆发以来,面临生死攸关的不仅是哈马斯,其实还有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巴勒斯坦人对此有非常大的紧迫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积极推动巴内部和解,既是基于大国责任和对中方在国际上提出的三大倡议的践行,也顺应了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发展潮流和中东地区对和平的呼唤。”范鸿达说。对于中方提出的“三步走”倡议,李伟建认为,“三步走”中的每一步都具可操作性,让地区国家看到中国为推动和解采取的切实举措,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乃至巴以和平的可靠路径。“第一步先要实现加沙地带停火,这在国际社会得到一致认同,做到这一步,能为后面几步营造很好的氛围;第二步是停火以后怎么来治理加沙,之前以色列提出很多办法,说要让巴解或其他第三方取代哈马斯来治理,这都不现实,我们提出‘巴人治巴’,承认巴解组织现在还是巴唯一合法代表,但并不是要排斥哈马斯,将来哈马斯跟巴解要合为一体,由巴勒斯坦人来治理加沙,这也是合情合理的;第三步,还是要推动在联合国的层面上表决承认巴勒斯坦的正式成员国地位。”通过此次和解对话,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特别是哈马斯和法塔赫在激烈斗争十几年以后终于再次走到一起,范鸿达认为,这标志着巴勒斯坦内部和解取得的重大进展。“这是毋庸置疑的意义,但是宣言的作用最终能发挥到什么程度,还要看各派之间对宣言的具体安排的遵守。另外,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以色列的配合,因为它控制了巴勒斯坦人绝大多数的土地,而就宣言阐述的一些内容来看,具体的实施还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来源:文汇报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25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2024年7月24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全文如下:《北京宣言》推动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迈出重要一步巴勒斯坦14个派别23日在北京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下称《北京宣言》),达成团结和解的重要共识。国际问题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巴内部和解是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基础,《北京宣言》的签署,推动未来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迈出重要一步。分析指出,中国推动各方达成《北京宣言》,为各派团结、和解确定了框架与方向,是中国在中东地区劝和促谈、外交斡旋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北京宣言》带来和平希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认为,《北京宣言》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化解巴勒斯坦各派别的矛盾分歧,达成团结和解的共识。面对延宕的加沙冲突和不断外溢的影响,巴内部各派不约而同产生了和解诉求。刘中民说,中国正是抓住了各派关于“巴勒斯坦独立建国”这一原则性共识,统一各派立场,促进达成和解。《北京宣言》明确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是所有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同意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以及根据通过的选举法尽快筹备并举行大选等。这是围绕各派别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实现巴内部民族团结。二是为未来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提出方案。巴勒斯坦问题已经延宕70多年,中方倡议通过“三步走”实现加沙地带尽快实现全面、持久、可持续停火,推进加沙战后治理,推动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并着手落实“两国方案”,这为推动巴以和平进程、解决中东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带来和平希望。中国“调停人”角色至关重要2006年以来,联合国和沙特、埃及、卡塔尔等国一直试图弥合巴解组织的核心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之间的矛盾分歧,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实质和解。中国也一直致力于弥合巴内部分歧。刘中民指出,2023年6月,中国领导人在会见巴方领导人时表示,中方愿为巴方实现内部和解、推动和谈发挥积极作用。2024年4月,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北京举行会谈,就如何弥补分歧寻找方案。本次《北京宣言》的签署终于让各方在团结和解上达成共识。此次对话为何能取得积极成果?刘中民认为,一是巴勒斯坦内部分裂、巴以局势严峻,中国有效回应了各派对团结和解的关切;二是中国长期以来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赢得各方信任,在推动和解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是最早承认巴解组织和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坚持公平正义,坚持以“两国方案”为基础解决巴以问题。刘中民表示,尽管巴内部各派别存在矛盾分歧,但他们相信中国在劝和促谈上没有私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中东研究中心主任高尚涛也指出,一些西方国家在处理中东问题时往往追逐利益,而中国的目的是劝和促谈、停火止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刘中民提到,去年促成的沙伊和解以及刚签署的《北京宣言》,是全球安全倡议在中东问题上发挥作用的体现,这一倡议如今在中东地区越来越受到认可。巴内部和解是“起点”巴以冲突、巴内部政治分裂、国际多方势力介入、人道主义危机等乌云长久以来盘踞在巴勒斯坦上空,难以消散。刘中民认为,此次实现巴内部和解是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基础,是未来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起点”。高尚涛表示,《北京宣言》呼吁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这是巴内部各派别的共同目标,但在后续协调各方利益上仍有许多工作急需完成。比如协调巴解组织和哈马斯在以色列问题上的立场,确定临时民族和解政府的组建方案,以及规划加沙战后治理方案等,这些矛盾需通过进一步沟通谈判,一点一滴化解。此外,若加沙实现停火,重建工作需要靠巴各派推动,《北京宣言》中提出的许多举措也是在为加沙战后发展奠定基础。高尚涛指出,中国在未来推动落实《北京宣言》的工作中亦可作出贡献,同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协调,为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来源:中国新闻网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25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2024年7月24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解放日报》采访(见《解放日报》2024年7月24日第4版),全文如下: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构筑“起点”应中方邀请,包括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外交部23日消息称,巴各派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这是巴勒斯坦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宝贵希望。分析认为,继沙特和伊朗握手言和后,中国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宣言有助于加强巴各派团结,为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构筑“起点”。不过,对于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仍需看到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曾经的困扰外交部表示,正如王毅外长在致辞中所说,此次对话最重要的共识就是实现所有14个派别的大和解、大团结,最核心的成果就是明确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达成一致,最强烈的呼吁是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王毅在致辞中针对当前加沙冲突困境,提出“三步走”中方倡议。第一步是推动加沙地带尽快实现全面、持久、可持续停火,确保人道援助和救援顺畅准入。第二步是秉持“巴人治巴”原则,携手推进加沙战后治理。第三步是推动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并着手落实“两国方案”。“三步走”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表示,宣言的签署,可从两个背景解读。历史层面,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敌意由来已久。2007年双方爆发冲突后,哈马斯夺取加沙地带控制权,法塔赫实际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巴勒斯坦陷入分裂。此后,几乎每隔几年,埃及、沙特等国都试图推动巴两派和解,但难以持久。坚持“武斗”、不承认以色列存在合法性的哈马斯,与作为世俗民族主义力量的法塔赫之间,存在极大分歧。这种分歧不利于巴勒斯坦内部形成一个声音、一种立场,也使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面临重重阻力。现实层面,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作为冲突当事方的哈马斯受到重创,而法塔赫则充当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尴尬角色——尽管呼吁停火,但由于缺乏对加沙的实际控制,它在冲突中没有实质影响力。这也给巴以停火谈判带来一定困扰。绕不开的起点从上述背景中,不难看出宣言的重要意义。刘中民表示,长期分裂的巴勒斯坦当前面临危急时刻。宣言的签署可以起到两个作用。其一,巴勒斯坦内部和解是实现中东和平的关键一步,通过内部和解逐渐统一对外发声和行动,有助于推动“两国方案”的实现,为地区和平与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巴内部和解是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基础和根源,是一个绕不开的起点。”刘中民说。其二,以色列和哈马斯正就加沙地带停火协议进行沟通,有关该地区未来计划的讨论已变得更加紧迫,而任何围绕加沙战后安排的计划,都离不开法塔赫与哈马斯和解这一前提。不过刘中民也指出,须看到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刘中民说,宣言提供了原则性、方向性框架,但巴勒斯坦各派别是否组建联合政府、各种政治力量以何种身份共处、对以色列采取什么态度等,这些仍有待通过更多对话加以探讨。中方作用被点赞宣言的达成,也令中国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努力再次受到世界瞩目。刘中民注意到两点:第一,宣言的签署并非一帆风顺。其实在今年4月,哈马斯和法塔赫就在北京进行了第一轮会谈,但未签署书面协议。之后,原定于6月底的第二轮会谈被取消。在7月举行第二轮会谈前,一些西方媒体也对成果并不看好。“考虑到巴各派存在种种分歧,会谈一波三折并不奇怪。”刘中民指出,“但最终宣言能签署,除了巴勒斯坦意识到团结的急迫性外,中国的作用不容忽视。”刘中民认为,中国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秉持公正立场,坚持“两国方案”。习近平主席去年6月在北京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表示,中方愿为巴方实现内部和解、推动和谈发挥积极作用。“宣言的签署,与中国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友好关系,以及中国所获得的信任是分不开的。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不寻求政治私利,不像某些国家拉一派打一派。”第二,宣言也是继中国成功斡旋伊沙复交后,再次为化解中东地区矛盾付出的努力。刘中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巴勒斯坦各派别和解,可能比斡旋伊沙复交难度更大,因为既要促进其内部团结,又必须置于当前巴以冲突的进程中,会涉及国际法等问题。他认为,上述两项“外交胜利”存在共性,那就是中国的中东外交始终从人道主义、公平正义、中东的和平稳定出发。中国同中东各方保持友好沟通,善于在存在矛盾的各方之间搭建桥梁。美以的压力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则以异样的眼光解读中国对巴各派的斡旋,甚至认为中国试图“在中东替代美国”。刘中民认为,宣言可能对以色列和美国形成某种压力。因为以色列长期以来通过制造和利用巴勒斯坦内部分裂来谋取利益。而美国在中东战略收缩后,经常炮制所谓“中俄填补真空”的叙事。这种理解既狭隘又夸张,暴露出对中东国家自主权的漠视。中东不是任何大国的领地,巴以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不应成为任何地缘政治交易的杠杆。刘中民表示,尽管宣言的签署赢得外界褒奖,但中方仍应保持谨慎,致力于中东和平需要久久为功。鉴于之前巴内部和解有过失败的教训,如何使宣言保持持久生命力,同样值得深思。刘中民认为,这将取决于几点:一是巴内部各派能否真正摒弃分歧,而不是将团结流于形式。二是如何避免域外力量的干扰。三是国际社会能否有有效推动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机制。来源:解放日报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24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环球时报》采访

2024年7月23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巴勒斯坦各派签署《北京宣言》接受《环球时报》采访(见《环球时报》2024年7月24日第1版),全文如下:巴勒斯坦各派“北京和解”,对地区局势意味着什么?继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两国于去年春天在北京实现历史性和解后,巴勒斯坦各派别也在中国的努力下实现“大和解、大团结”。据中国外交部发布的消息,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并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北京宣言》)。多名中东问题专家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新一轮巴以冲突已延宕9月有余,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巴各派别在重大问题上存有分歧,导致巴勒斯坦难以作为一个整体和以色列进行平等谈判。此次巴14个派别在北京举行内部和解对话并签署旨在加强团结的《北京宣言》,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可谓意义重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对话在一些“老大难”问题上有重要突破,不过,接下来巴各派别如何落实相关共识,仍面临一些挑战。有分析人士指出,巴勒斯坦各派齐聚北京对话并达成和解,也显示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其扮演的推动和平、对话和发展的角色,正使其进一步赢得地区国家的信任。“《北京宣言》比以往前进了一大步”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3日上午,和解对话闭幕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和解对话闭幕式并致辞,巴各派签署了《北京宣言》。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现场照片显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马阿鲁勒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成员穆萨率团参与了和解对话,而这两大派别也被认为是对话的核心。公开资料显示,在1993年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后,由法塔赫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7月24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沙特基金在中国上市接受《环球时报》采访

2024年7月1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沙特基金在中国上市接受《环球时报》采访(见《环球时报》2024年7月18日第11版),全文如下:港媒:沙特ETF中国上市遭疯抢,凸显中国与中东金融市场联系正在加强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两只追踪沙特最大公司(包括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16日在中国内地资本市场首次亮相便引发关注,“凸显出中国与中东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正在加强”。报道称,分别由南方基金公司和华泰柏瑞基金公司管理的这两只沙特ETF联接基金受到了内地投资者的抢购,上市首日双双涨停,交易额合计接近50亿元人民币。7月17日,两只沙特ETF延续前一日涨势继续高开大涨,并双双再度涨停。截至收盘,溢价率均超15%。作为境内首批沙特ETF,南方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和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分别登陆深交所和上交所。公开信息显示,这两只沙特ETF是境内首批可投资沙特阿拉伯市场的基金之一,主要采用ETF互挂的形式跟踪富时沙特阿拉伯指数,后者包括50只成分股,涵盖多家沙特大中型上市公司,涉及金融、材料、能源、公用事业和电信服务等多个关联沙特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代表了沙特整体经济发展和增长机遇。数据显示,沙特2022年以来人均GDP已连续两年突破3万美元,2023年更是刷新历史新高,达3.3万美元。香港《南华早报》援引南方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拟任基金经理潘水洋的话表示,沙特ETF的推出加强了中国与中东地区的金融合作,促进了资本流动和市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深化双边经济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国投资者现在可以通过沙特ETF直接投资于中东地区的股市,而无需面临开设海外账户、遵守复杂外国法规和处理货币兑换等障碍。与此同时,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也看好中国市场。数据显示,PIF目前在中国的投资额已达1600亿元人民币,聚焦可持续发展、科技、汽车、卫生保健等领域。
7月23日 下午 5:00
其他

民族国家建构丨章远、於宾强:利比亚战后政治重建进程中的“再部落化”问题探析

AMazrui)认为,完全部落化的社区是非政治性的,而“再部落化”意味着部落具有政治意识,进入政治领域,发挥政治作用。伊拉克政治社会学家法莱·贾巴尔(Faleh
7月22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法塔赫与哈马斯将在北京会谈接受Global Times采访

2024年7月1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法塔赫与哈马斯将在北京会谈接受Global
7月21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中阿合作论坛:全球南方协同共进的典范”,《今日中国》

2024年7月16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在《今日中国》2024年第7期发表文章《中阿合作论坛:全球南方协同共进的典范》,全文如下:中阿合作论坛:全球南方协同共进的典范2024年适逢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2004年1月30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共同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迄今已举办10届部长级会议。中阿合作论坛成员国包括中国和22个阿拉伯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约近1/4,在世界经济、国际贸易、能源安全,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经过20年的发展,中阿合作论坛已成为增进中阿交流,促进中阿合作的重要平台,树立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的标杆、南南合作的典范、全球南方崛起的标志。机制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20年来,中阿合作论坛先后建立了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改革发展论坛、中阿企业家大会暨投资研讨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卫生合作论坛等17个机制,一般每两年轮流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举办一次活动。这些机制推动双方在各层次、各领域定期交流,使双方交流合作有计划地稳步推进,扩大了中阿合作的参与面,推动双方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协调的高度,开展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在中阿合作论坛引领下,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等机制化合作不断拓展。2023年11月,随着中国和约旦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中国已同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和阿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7个阿拉伯国家支持全球发展倡议,15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14个阿拉伯国家参与《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与传统的同盟性机制相比,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弹性大,强制性小,主权让渡少,成本低、收益大,在中阿合作中发挥了多边补双边、多边促双边的重要作用。元首引领攀高登顶元首引领航向是中阿合作论坛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阿合作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存量盘活到增量改革,在各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不断充实深化。首届中阿峰会于2022年12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中阿领导人共聚一堂,共商双方关系发展大计,标志着中阿合作论坛在元首引领下进入新时代。会议发表了《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国家全面合作规划纲要》以及《深化面向和平发展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文件》。在会议上,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阿峰会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年来中阿双方级别最高的会议,是中阿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达到了一定广度和深度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峰会是中阿关系划时代的里程碑,充分说明中阿合作论坛机制化水平达到新高度,中阿合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务实合作结硕果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多点开花,双方在融资、基建、能源、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连续多年是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时,中阿双边贸易额为367亿美元。2022年,中阿贸易额超过4300亿美元。20年里,中阿双向投资实现倍数级增长,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达成大型合作项目200多个,成果惠及近20亿人。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了中阿合作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相互信任和利益交融,是中阿关系最宝贵的资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阿拉伯国家积极响应,中阿务实合作进入快车道。中阿弘扬“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友好精神,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为经贸往来、互联互通、绿色经济、农业合作等领域合作增添蓬勃生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阿双向投资增长迅速,一大批基础设施、农业、工业项目渐次落地。沙特西海岸,中沙延布炼厂助力沙特经济转型升级,惠及当地民生;阿特拉斯山脉腹地,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希法段打通交通“大动脉”;阿布扎比广袤沙漠上,阿联酋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的一列列光伏组件组成了“能源绿洲”;茫茫星空,援埃及二号卫星为国土资源普查、水利、农业等领域提供服务,对埃及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意义重大……从互联互通到绿色发展,再到航天合作,中阿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延伸,搭建起贯通中阿的“发展带”“连心桥”和“幸福路”。文明互鉴促相知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上,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相辉映。今天,我们要更多向对方汲取智慧和营养。”中阿双方均拥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加强文化合作是增进双方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持续共创美好未来的有效途径。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阿双方在持续推进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成绩斐然。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兴起“中文热”。截至2022年底,阿拉伯国家共有孔子学院20所,埃及、沙特、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将中文列为国民教育外语课程。双方共建中阿数字图书馆网站,开展经典、现当代作品互译。中方承诺邀请100名阿拉伯世界青年科学家来华进行科学研究开展中阿人文交流、3000名青少年开展中阿文化交流、1万名阿拉伯人才进行扶贫、健康、绿色发展等专业培训。“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活动是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重要文化交流项目,2009-2023年,已连续举办11届,累计邀请来自22个阿拉伯国家的百余名艺术家访华,创作近500件绘画、雕塑和陶艺作品。2023年利雅得国际书展上,一批优秀中国主题图书与阿拉伯国家读者见面,多项中沙、中阿文化交流活动举行,为推动中阿出版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人文交流活动中,双方相遇与对话、相识与相望、相知与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成为文明互鉴的典范。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以中阿合作论坛为基准,共同实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长期相互支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追求合作共赢。阿拉伯国家饱受大国干涉和地缘政治冲突之苦。在中方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实现历史性和解,中东地区掀起“和解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中国坚定站在公平正义一边,为停火止暴奔走,为保护平民尽力。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结伴而行,以发展优先取代安全优先,与中国在发展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中国也愿意毫无保留地与阿拉伯伙伴分享。阿拉伯国家也坚决支持中国捍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努力。展望未来,在风云变化、动荡频发的百年变局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将以中阿合作论坛为平台,在安全、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文等多个领域发展务实合作,坚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共同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梦想,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来源:今日中国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21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细说哈马斯与法塔赫的恩怨,和解之路在何方(下)”,澎湃新闻

2024年7月19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在澎湃新闻网发表评论文章《细说哈马斯与法塔赫的恩怨,和解之路在何方(下)》,全文如下:细说哈马斯与法塔赫的恩怨,和解之路在何方(下)从历史的角度看,巴勒斯坦伊斯兰主义与世俗民族主义的矛盾经历了从不突出到日益凸显的变化。1987年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和1988年哈马斯的建立构成了双方关系演变的重要分水岭,导致哈马斯与巴解组织走向公开对立。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围绕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对以政策、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均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并导致巴内部形成以世俗民族主义力量和伊斯兰主义力量为两大阵营的严重分裂,对巴以关系和中东和平进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围绕巴勒斯坦建国方案的两种思路在建国问题上,哈马斯承认它与巴解组织有共同的目标,但它反对巴解的世俗化建国方案,宣称“只有当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有朝一日接受了伊斯兰道路,我们才会成为它的战士。”
7月20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丁隆教授就中东热点问题接受埃及《今日埃及人报》采访

2024年7月14日,上外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中东热点问题接受埃及《今日埃及人报》采访(见《今日埃及人报》2024年7月14日第4版),全文如下:巴勒斯坦问题无法靠武力解决(译)来源:今日埃及人报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16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钮松研究员就佩泽希齐扬当选伊朗总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

2024年7月7日,上外中东研究所钮松研究员就佩泽希齐扬当选伊朗总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见《第一财经日报》2024年7月8日第A01版),全文如下:伊朗选出“医生总统”:
7月9日 下午 5:03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佩泽希齐扬当选伊朗总统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2024年7月8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佩泽希齐扬当选伊朗总统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全文如下:佩泽希齐扬将带领伊朗走向何方?伊朗改革派候选人佩泽希齐扬在5日举行的伊朗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以近300万票的领先优势获胜。当前,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外溢影响不断扩大,中东地区安全局势愈加复杂。佩泽希齐扬将推出哪些改革举措以应对内政外交的多重挑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承载希望的改革派“奇兵”69岁的佩泽希齐扬曾是心脏外科医生。他在两伊战争期间前往前线任军医,战争结束后继续深造,此后担任大不里士医科大学校长。1997年,佩泽希齐扬加入前改革派总统哈塔米的内阁,开始其政治生涯。2001年至2005年,他在哈塔米内阁中担任卫生部长。在2008年的议会选举中,他代表大不里士选区当选议会议员。2016年至2020年间,佩泽希齐扬成为伊朗议会第一副议长。佩泽希齐扬在此前的政治生涯中并不高调,他参加过两次总统选举,都以失败告终。今年,他成为通过宪法监护委员会审定的6位候选人中的唯一一名改革派,且在最后轮赢得选举,这在一定程度上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英国《卫报》报道说,佩泽希齐扬在多次总统辩论中,给选民留下了正直和谦逊的印象。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晋表示,佩泽希齐扬在许多场合敢于就政府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保守派小心翼翼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思路清晰,提出的主张更有利于解决伊朗社会存在的一些经济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认为,目前伊朗社会民生困难,外部环境也较为恶劣,民众依旧寄望改革派能带来改变。内忧外患的多重挑战伊朗目前面临多种复杂的问题,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自从伊核协议破裂、美国对伊朗实施更严厉的经济制裁以来,伊朗与西方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经济制裁也对伊朗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导致通货膨胀高企、失业率上升和货币贬值。尽管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稳定经济,但效果有限。此次选举也正值中东地区局势紧张。今年4月,伊朗与以色列关系进一步恶化,首次从其领土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之后,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升级,黎以局势骤然升温。地区局势的加剧动荡也对伊朗的安全造成威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秦天表示,伊朗民众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其一是如何提振经济,改善社会民生;其二是如何改善与美西方的关系。王晋认为,佩泽希齐扬即便担任总统,他周围依旧环伺着大量保守派政府人员,其改革之路荆棘丛生。改革走向何方?佩泽希齐扬在选举中以“为了伊朗”的竞选口号参与角逐。他在获胜后发表声明说,将推进改革,驱散制裁和战争带来的阴霾,追求持久和平、展开区域合作,并与世界建设性对话。总的来看,佩泽希齐扬将把发展国内经济和改善国际环境两方面作为其重要的施政方向。在内政事务方面,刘中民认为,改革派多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专家治国,谋求改变伊朗经济凋敝的状况。王晋表示,佩泽希齐扬的主张更符合年轻人的期许,比如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提升就业率、减少政府干涉和发挥市场作用等,这些也更贴近解决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但由于目前伊朗各部门机构保守派势力强大,他在推行这些措施时将会面临不小的阻力。秦天表示,佩泽希齐扬可能会采取措施修补民众与政府之间的隔阂,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在外交策略上,刘中民认为,佩泽希齐扬相对于保守派将更加平衡,既重视“向东看”,也谋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地区外交上,他也将继续改善与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关系,推行缓和外交。秦天表示,虽然佩泽希齐扬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良性互动,对西方态度软化,但伊核协议谈判依旧很难取得具体成果。刘中民强调,伊朗在处理巴以冲突和以色列发起的挑战方面仍将面临较大压力。即使黎巴嫩真主党不会和以色列走向战争,但发生一定规模内的冲突难以避免,这是佩泽希齐扬上台后面临的又一挑战。来源:中国新闻网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8日 下午 5:01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兼并巴勒斯坦领土接受潮新闻采访

2024年7月4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兼并巴勒斯坦领土接受潮新闻采访,全文如下:以色列宣布没收约12平方公里巴勒斯坦土地,巴以冲突会走向何方当地时间7月3日,以色列宣布没收约12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土地,归以色列所有。以色列政府负责约旦河西岸事务的民政部门宣布位于约旦河谷地区2965英亩(约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国有土地”,“以用于未来开发”。事实上,这并非以色列第一次没收巴勒斯坦土地,当地时间3月22日,以色列宣布没收8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土地,归以色列所有。不仅如此,此前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停火决议,以色列已接受,但并未执行。据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1日电,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日说,以军正向消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最后阶段”迈进。以色列为何如此激进?巴以冲突又会走向何方?高调“宣誓主权”根据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约旦河西岸地区被划分为A、B、C三个区,其中A区由巴方控制,B区由巴以双方共同管理,C区则完全在以色列控制之下,最终三区将逐步归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理。但实际上,以色列不仅未移交管辖权,还在约旦河西岸继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约旦河西岸的土地被这些定居点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分割,分割成了170多块,互不相连。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表示,约旦河西岸很多领土实际上就在以色列的控制之下,此次公开宣布,是进一步在以色列国内法的角度确认对领土的坚定和占有。“尤其是内塔尼亚胡上台以后,他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在领土问题上,一直主张把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开辟的定居点,转换成以色列的领土。”刘中民说,而过去是一种相对模糊化的表达,虽然实际控制,但没有明目张胆地从国内政策层面予以宣布,“此次以色列公开宣布没收巴勒斯坦的土地,是在高调的宣示主权。”刘中民认为,以色列的做法同新一轮巴以冲突密切相关,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比较困难的局面,他以此方式来谋求国内的支持。停火协议未被执行以色列仍然持续对加沙地区进行局部打击,还宣布没收巴勒斯坦土地。据央视新闻报道,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7月1日发表声明称,过去24小时,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共导致23人死亡,另有91人受伤。当地时间7月2日下午,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再发声明称,过去24小时,以军在加沙地带开展的军事行动共导致25人死亡,另有81人受伤。“内塔尼亚胡针对国际社会给予的巨大压力,会做出回应,但却是形式上的,本质上没有改变。”刘中民表示,不久前的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加沙停火的决议,以色列和哈马斯双方均全部接受,但最近一段时间,冲突仍在发生,“尽管冲突的烈度有所降低,但决议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刘中民分析,实际上,内塔尼亚胡政府已经意识到八个月多月的战争,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在主观上,他没有停战的意愿,在客观上,已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立场,推进极端政策,从主客观上,他都很难改变目前的状况,“内塔尼亚胡的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就体现在充分使用武力,强调以色列安全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全面停火“近日,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也在不断升级,可以说是箭在弦上。”刘中民说,如果说,从应对真主党方面来说,约旦河西岸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以色列可能已经在酝酿动员的阶段。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巴嫩真主党不时向以色列北部发动袭击,以军空袭和炮击黎南部目标进行报复,双方在黎以边境的冲突持续至今,黎南部和以北部边境地区大量居民已经撤离。以色列国防军6月18日发表声明说,为应对以黎边境紧张局势,以军方已批准在黎巴嫩开展军事行动的计划。刘中民分析,从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双方低烈度的交火始终没有停止过,下一步以色列很可能与黎巴嫩真主党走向大规模冲突,以色列的激进政策会越走越远。据美联社报道,黎巴嫩真主党副总书记纳伊姆·卡西姆7月2日表示,实现黎以边境停火的唯一可靠途径是实现加沙全面停火。一直以来,以色列为何如此激进,不顾国际社会的施压?刘中民认为,其一,以色列自身顽固的主张、巴勒斯坦内部的不团结、美国长期对以色列的偏袒,以及当前大国博弈使安理会难以形成决议,即使决议形成也得不到执行,“这一系列原因,都使得以色列持续采取激进行为,无视国际社会。”来源:潮新闻本文观点仅为作者或被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外中东研究所和本微信订阅号立场。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7月6日 下午 5:00
其他

MESI· 观点 | 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升级接受Global Times采访

2024年6月20日,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就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升级接受Global
6月20日 下午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