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這本書以前,英文世界幾乎沒有研究清代新疆的著作 | 《嘉峪關外》中文版序

2017-05-23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最近,我們出版了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教授的著作、美國清史研究經典《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


這本1998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在美國清史研究學界首先把注意力「西進」到新疆,那時這種「西進」還受到了學界的置疑;而現今,清史研究領域對新疆的研究著述已經有了顯著的增多。更重要的是,十九年後,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之際,作者米華健教授說:


「《嘉峪關外》的主要結論在二十年後還依然成立」。



本文3000字

閱讀時間7分鐘



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

中文版序

 

賈建飛將拙著《嘉峪關外》譯為中文,對此我甚感欣慰。我也非常榮幸拙著中文版經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後,能夠讓更多的讀者一睹其顏。為了翻譯此書,建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為了術語和引文的精確,他查閱了大量的原始中文文獻和檔案,使得譯文在很多方面都較英文原文有了改進。因此,本書的中文和英文版本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嘉峪關外》的研究工作主要是1990年在北京進行的,本書最早的版本是我於1993年提交給斯坦福大學的博士論文。隨後,我對博士論文進行了修正,並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了英文版本。所以,本書的首次出版距今已將近二十年,距我最早開始寫作此書的時間就更久遠了。那時,在英文世界中幾乎沒有有關清代新疆的著述,在清史研究領域,新疆的地位一直非常邊緣。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學家韓書瑞(Susan Naquin)曾經在一次會議上公開向我提出挑戰:「告訴我們清朝征服新疆對蘇州的百姓有何影響?」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劍橋中國史﹚中傅禮初(Joseph Fletcher)的章節是當時僅有的有關新疆研究的新近作品;這些作品利用了傅禮初當時可以獲得的一些零散的多語種文獻,具有很深的洞察力,在很多方面也可以視為是這個偉大的學者的巔峰之作。但是,由於傅禮初並未有機會接觸到清廷內部的檔案,因此有關清代新疆的很多問題依然無法解答。在英語世界中,我應該是第一個利用北京的清代檔案文獻對新疆進行研究的人,我的結論都是基於這些文獻以及當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友好和開放。

 

當然,自那時起,已經出版了一些有關清代新疆的英文著述(漢語的著述自然更多),如今沒有人會再懷疑這個地區在我們對清朝以及清朝作為一個帝國進行運轉的理解中的重要性。金浩東(Ho-dong Kim)的Holy War in China: 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1864-1877(中國的聖戰)是利用伊斯蘭、中文和其他語言的文獻,對阿古柏伯克政權進行的一部研究。事實上,在我寫作《嘉峪關外》一書的時候,金浩東的Holy War in China已經完成,只不過出版的較晚。吳勞麗(LauraNewby)的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 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Khoqand c. 1760–1860(清帝國與浩罕汗國)利用滿文和漢文檔案,為我們講述了清朝與浩罕汗國的關係史。濮德培(Peter Perdue)的China Marches West: The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中國西進)則從比較史的、泛歐亞的角度,論述了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與準噶爾戰爭中的軍事和政治歷史。近年來,賴恩·薩姆(Rian Thum)的The Sacred Routes of Uyghur History(維吾爾歷史的神聖路線)精辟地闡述了在維吾爾語言tazkirahs中所體現出的歷史傳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在漢語和滿語文獻中不曾有過的新疆的歷史景象。另外,金光明(Kwangmin Kim)的Saintly Brokers:Uyghur Muslims, Trade, and the Making of Qing Central Asia, 1696–1814(聖潔的中間人)對於拙著主要聚焦於漢、回商人的問題進行了糾正。金光明揭示了維吾爾精英在與明清的商業關係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強調了貿易對清帝國的形成的重要性。

 

我很高興這些著作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近代早期新疆的認知,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些作者能夠比我使用更多的滿文和維吾爾語的文獻。但是,我也很高興《嘉峪關外》的主要結論在二十年後還依然成立。

 

第一,商業貿易和商人對於清朝向中亞的擴張和將新疆整合入清王朝非常關鍵。從這個角度來說,很明顯「絲綢之路」一直都沒有終結。相反,遠程的交流已經延伸到了新的歷史時期,並使得中亞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聯繫在了一起。斯科特·列維(Scott Levy)與馬修·羅曼涅羅(MatthewRomaniello)有關中亞和俄羅斯帝國的研究也從帕米爾的另一端對此進行了論證。人們可以認為在今天的中國和中亞、南亞以及西南亞之間擴張的商業和外交聯繫,包括「一帶一路」的提議,都是近代早期受到清朝激發下的全球化進程的延續。

 

第二,清帝國在新疆的統治十分成功。在整整一個世紀中,這個地區的人口得到了增長,經濟獲得了發展,大體上也保持了和平的局面。儘管在Makhdumzada和卓的派系之間存在本地化的教派衝突,但是並沒有發生反抗清朝的「聖戰運動」(jihad),在伊斯蘭教和北京之間也沒有內在的矛盾。十九世紀初期發生在喀什噶爾附近的變亂從來都沒有威脅到清朝在整個新疆的統治,整個地區一直保持了相當的穩定。由於清朝和伊斯蘭教雙方的靈活性,二者之間在思想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摩擦也得到了調節,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清朝並沒有要求當地的穆斯林蓄留髮辮。這是清朝統治者經過慎重考慮後的決定,不對具有象徵意義的宗教、服飾和身體外觀等事務進行干預。(清朝政策中的這種文化多元與中國政府在廿一世紀初期禁止維吾爾人蓄留鬍鬚、佩戴面紗或是限制齋月封齋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九世紀後期清朝喪失了對新疆的控制,這是內地發生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其他叛亂的結果。這些叛亂使得清政府對新疆的白銀供應遭到中斷,導致了新疆地方官員的貪腐、剝削和暴政。在這種不穩定的氛圍下,陝甘回民叛亂擴展到了新疆,阿古柏伯克也從中亞侵入新疆。但是,在反抗清朝在新疆統治的叛亂中,宗教自身從未成為其中的起因。

 

第三,清朝在新疆的一個世紀的成功統治,證明了它在這個遼闊帝國中,針對民族多樣性所實施政策的明智。清朝統治者並不主張社會的同化,他們的統治理念不僅承認帝國的五個主要文化群體(滿、漢、蒙、藏和「回」)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異性,而且還在思想體系和政治上,通過標誌性的象徵和行政制度,主動接受和強調這種差異性。這與歐洲的海外帝國極為不同,也與今天一些人錯誤地認為漢化(sinicization)政策才是歷史的標準截然相反。事實上,乾隆時期對這種非同化理念的多重表述表明清朝的——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集權化的多元主義」(centralized pluralism)並不只是統治的權宜之計:相反,正是這種典型的清朝認同的特徵,方才使得清朝能夠獲取這塊文化與民族多樣性的遼闊疆土並維持對其之統治,如今這一領土已經變成了現代的中國。後來,1980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由一些中國以外的學者提出了所謂的「新清史」,這在中國也產生了很多的爭論。事實上,在包括《嘉峪關外》在內的那些著作中所持有的很多觀點,已被如今的英語學術圈所接受,當然其中的一些觀點本身也再次得到修正——這些觀點也理應得到修正。無論如何,多數有關清史的英文著作,還有一些漢語作品,都已經或多或少反映出了我們對清代的民族性和帝國的重新構建。我依然記得當我們於1990年代在中國發掘更多有關清代新疆的歷史時,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老師們和我一起分享從檔案中所浮現出的新的、更為積極的清代形象時的激動的情形。遺憾的是,也有一些人視這種對清史進行重新思考的所謂「新清史」是對中國懷有惡意。和很多歷史觀點發生的變化一樣,今天為人們所知的「新清史」有關族群性和帝國的觀點,都是根據新的文獻和新的關注點而作的重新思考。這種思考並非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包括中國史學家、檔案工作者和外國史學家在內的共同努力的結果。事實上,《嘉峪關外》一書的中文簡體譯本最初就是在中國官方資助的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的支持下出版的,只是由於和本書自身並不相干的原因,一直都沒有公開發行。

 

歷史講述的不僅是過去,也是今天。對清帝國的地理、族群和心理的疆界進行新的思索,將其視為一種靈活的文明、多樣的群體和一個現代的國家,對於加深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大有裨益。新疆、西藏、蒙古、台灣和香港都在通過不同的形式將其與現代的中國民族國家之間的特殊的、有時候又顯尷尬的地位歸因於清帝國的遺產,這些都是偶然的嗎?對清朝歷史的坦誠的、無偏見的、周到的和創造性的考察,如何可以讓中國與那些地方和民族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和諧呢?

 

米華健

2016年1月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

米華健 (James A. Millward) 著

賈建飛 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邊疆研究系列

2017年5月


本書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致謝

導言

    邊界與中國近代史

    走向以清朝為中心的清史

    清帝國主義

    從清朝到中國

 

第一章  界標

    地理分佈

    歷史上的地形

    盛清新疆

    嘉峪關、清朝的擴張和「中國」

    文人的反對,帝國的回應

    在國內證明帝國的合法性

 

第二章  為新疆籌措資金

    哈薩克貿易

    哈薩克與「朝貢制度」

    開發邊疆

    地方財政資源

    商人借貸和清軍的物資供應

    新疆的白銀生命線

    元寶流向印度王公了嗎?

    兩種金屬,三種貨幣

    普爾錢-白銀匯率與棉布

    貨幣問題和改革

 

第三章  西徼之地的官方貿易和商稅

    新疆的軍事部署

    茶葉與新疆官方貿易的開端

    新疆官鋪的形成

    新疆與內地的官方商業行為

    南疆的官鋪

    清王朝與「絲綢之路」

    發掘新疆的私人商業財富

    三成的偏激改革計畫

    那彥成的茶稅計畫

    國家的財政基金

 

第四章  「雲集」:內地商人向新疆的滲透

    前往西域的年輕漢人:開關政策

    新的基礎設施和管理制度

    路票制度

    其他的管理措施

    烏什起義與新疆的隔離政策

    新疆城市中的內地特徵

45 33914 45 15288 0 0 4200 0 0:00:08 0:00:03 0:00:05 4200    「滿城」還是「漢城」?正名

 

第五章  商人與貿易物品

    回子商人

    朝貢貿易

    北京的回子

    新疆的內地商人

    內地回民商人

    新疆的茶葉和大黃貿易

    玉石

    鴉片

 

第六章  清朝的民族政策與內地商民

    清朝對新疆居民的印象

    普天之下的五族:高宗的帝國想像

    對辮子的一種新曲解

    異族通婚、異族性行為和強姦

    內地人在新疆的放債行為

    內地商人影響不斷增加

    喀什噶爾的「伊薩克陰謀」

    喀什噶爾大屠殺

    葉爾羌與和闐守衛戰

    清朝民族政策的轉變

    內地商民和其家人在南疆的團聚

 

結論  趨於歸化的清帝國

    咸豐時期的財政危機

    經世致用的思想家和清代新疆

    清帝國主義的問題

 

附錄  乾隆廷的一個維吾爾穆斯林:香妃的多重意義

參考文獻

索引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邊疆研究書系


已出版:

  • 《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 劉曉原 著

  • 《民國政府的西藏專使(1912–1949)》 朱麗雙 著

  • 《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 米華健 (James A. Millward) 著  賈建飛 譯


出版預告:

  •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 林孝庭 著 ‧ 朱麗雙 譯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購書頁面

➤ 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 近期精選:


港中大出版社·2017四分之一書單

《男工女工》: 性別視角下的農民工研究 | 新書

葛兆光:關於中國與周邊的問題,我已經在這本書裏說清楚了

新書 | 夏志清:這些文章「都是我希望傳下來的」《夏志清論中國文學》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高饒事件 | 集體殺戮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週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